任林教育基金會 > 義賣品 > 共脩此生
:::

  共脩此生

 

{637666277232062387}_共脩此生-NEW.jpg

共脩此生
~創造性婚姻講「做」

作者:任兆璋修女
定價:NT$ 240
頁數:224
出版社:光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5
ISBN:978-957-546-288-8

 

 

婚姻中最常見的問題,除了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還有外遇問題,無論那個問題都可以將兩人推上火線。爭吵的雙方其實都各自有理,如果吵架時一味停留在誰對誰錯的爭論,二人的關係勢必急速冷凍;如果知道什麼叫同理心,也知道自己情緒的來由,進而學會傾聽對方真正要表達的心情感受,婚姻關係才能長長久久。

 

【目錄】

關於「康寧叢書」

第一章 婚姻生活中的理路

第二章 突破婚姻中的瓶頸

第三章 婚姻關係與子女的成長

第四章 自我價值與兩性關係

第五章 創造性婚姻

後記

 

●書序

婚姻關係是人際最親密的關係之一,良好的婚姻關係不僅帶給個人安全與關懷,奠定家庭和諧的基礎。更為社會注入安定的力量。中國人的哲學說得再切實不過了──修身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方能治國、平天下。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協助市民的經驗中發現,許多夫妻的問題,歸究其原因常是由於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各自照著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而生活,其間彼此認知的差異,互相期待與需求的不協調,再加上溝通不良,許多問題就應運而生了。

其實,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觀念的不同、認知的差異,以及對婚姻家庭期待的不一致,並不必然產生家庭或婚姻的問題。如果夫妻學習有效的溝通方式,用心體會彼此的感受,客觀了解彼此各方面的需求,而站在互助互諒的立場,就能達到平衡與和諧的關係。親密關係的維繫是需要學習的。因著這樣的體認,社會局和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合作製作了一套「夫妻成長錄音帶創造性婚姻系列」共六套十二卷錄音帶,供市民索取,期待在婚姻關係中的男女,能藉此在婚姻生活中,突破婚姻中的瓶頸,在親密關係中更加肯定自我的價值,學習維繫和諧的兩性關係,提供子女安定的成長環境,營造創造性的婚姻關係。這套錄音帶一經媒體報導,即收到許多市民的索取信件和電話,許多市民因從其中受益良多而以「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態度介紹更多的市民朋友來索取,為使更多人能分享這些內容,故印製成書,以饗大眾。

台北市社會局局長   陳菊

 

●書摘

當白雪公主遇見了白馬王子,兩個人一見鍾情立刻結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你相信嗎?

婚姻是什麼

婚姻到底是什麼?在法律上,婚姻是一紙合同。合同需要有公開的儀式和證人才能夠成立。在傳統上,則是兩性聯姻。就是兩戶人家,結為姻親。在中國傳統中,常有兩位情誼深厚的摯友,希望彼此能有更加深遠的關係,所以當妻子懷孕時,便指腹為婚,聯為姻親。這是奉父母之命結為夫妻的例子。

在西方個人主義思想下的婚姻,是兩人牽手成為伴侶,一同走人生的道路。其實台灣話也有「牽手」一詞。我們常聽到在西方的老人院裏,七、八十歲的老人,仍想結婚。他們是想找一個伴侶,並非為了兒女之情。中國人就少有這樣的事情,好像覺得人老了就不需要結婚了。不過,聽說最近大陸上,有些年老的男女也在老人院裏結婚,找個伴,真的很好。

聖經上對於婚姻說什麼呢?聖經上說:「人要離開父母,與配偶成為一體,男女二人都赤身露體,並不害羞。」(創世紀第二章第24、25節)創世紀中提到二人結為夫妻,主要的意思是:坦誠地無所不談,包括整個人內在的種種,可以毫無保留地在你面前顯露,相互深入對方心靈的隱微深處,一無遮攔地分享彼此的生命。

因此,如何在戀愛過程中,沒有經過彼此將自己的內在一步步地呈現於對方,達到心與心、靈與靈全然的認識和接納過程,而直接涉入身體的來往或結合,便是彼此的侵犯與傷害。聖經上很清楚的表示,婚姻要使人學習成長與獨立,成為真正成熟的男人和女人。現在輔導的立場來看婚姻是什麼。

婚姻生活的理路

在婚姻中,所要強調的是關係、是成長的機會。兩個來自不同姓氏、不同家庭的男女,踏上地毯的另一端,互相扶持進入共同的人生旅程。假定婚姻中沒有了「關係」失去了友善的關係,就表示他們要分開了,即將面臨簽字離婚的危機。

要是想要開車,便學習駕照,待取得駕駛執照後,才能安全上路。律師或醫生也需要考上專業執照,才能合法執業。幾天前報紙登機,以後當老師也要考照,滿十年再換一次執照。

真希望有一天,要結婚的人先得執照。否則,不曾學習如何度婚姻生活者走上結婚之路,正如不會駕駛便貿然開車,一路顯象環生,叫人捏把冷汗。當事人悶著頭東撞西撞,父母親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甚至電視、電影怎麼演,也信以為真。最傷害我們的,是那些白雪公主遇見白馬王子的「童話」使人誤認為結婚以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直到永遠。

請教諸位已婚的女士、先生,在您真實的婚姻裏,是否永遠能保持幸福快樂呢?生活中有無波折?婚姻既然有這麼多的波折,卻從來沒有人教導如何正確且健康的度過:事實上,不斷有人盲目的走進婚姻,也越來越多人頭破血流地走進婚姻。每個人對於婚姻沒有把握都心知肚明,但仍渴望自己的婚姻順利,懷著期待又害怕受傷的心態,踏上地毯的另一端。

譬如:有些時候,父母會教誨結婚的孩子要「相敬如賓」、「上床夫妻下床客」,或希望兩人「恩愛」,要「心有靈犀一點通」。可是,這些話沒有具體的幫助。因為「心有靈犀」是需經長久的時間,才能讓兩個不同背景的人「一點通」。既然很想婚姻美好,又沒把握時,只能沿襲傳統中的迷思。

傳統上,在新娘下花轎時,用一個篩子罩住她,一方面可以避邪,另方面可以「罩住」她。在十八年婚姻輔導中,碰到很多太太邊哭邊說:「他們要罩住我耶!我的婆婆在我一下轎,就把篩子拼命罩下去,要罩住我!」這是很可怕的經驗!

聽說本省在女兒上轎前再三交代:洞房花燭夜讓先生先上床,然後把自己的鞋壓在他的鞋子上面,嘴巴還要唸唸有詞:

「我的鞋,壓你的鞋,你會給我管得頭ㄌˊㄟㄌˊㄟ」(台灣話)意思是說,你會被我管得頭低低地。

這就好像買汽車牌照,號碼是8888就可以發發發發,一路發到底!是不是真的能發?同樣的,你的鞋壓在我的鞋上,能不能一輩子把我管得抬不起頭來?這實在很難說。

假使自己父母的婚姻關係美好,便在其中學美滿婚姻的秘訣:如果他們一天到晚吵吵鬧鬧,等到自己結婚後,也一樣地吵鬧不休,實在是辛苦的煎熬。

溝通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行為科學開始發展。對婚姻的成功與否,就有跡可循心理學家柏恩博士(Eric Berne)的「溝通分析」,在這方面能有貢獻。現在簡單的介紹。

柏恩博士認為人是相當的複雜,不是單一個「我」在內,其中還有很多「我」,在最活躍、最常出現的「我」裡,有一個父母、一個孩子。

所謂「一個父母」,就是從我小時候開始,父母教給我的一些東西,現在雖然他們不在場,但我會很自然的用父母的心態看待我的生活。譬如:父母對我們不滿意,常加責備。所以,當自己結了婚可能會對配偶說:「你看你!瓦斯又沒關好!你就這樣拖拖拉拉、丟三忘似的。」

這很有可能又是父母講話的口氣,而我們和配偶講話的時候,也用這樣的心態講話。同時,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任性,就是,我現在想要什麼,馬上就要得到沒有辦法等待。我們裏面都有各很任性的孩子說:「我的主意,全要照我的意思去做」。

以柏恩博士的理論來說兩個人以成人的年齡結婚,實際上不單單是兩個人走入婚姻,而是四個人同時一起進入,兩個父母、兩個孩子一同走向地毯的那一端。柏恩博士也提到,我們怎樣跟父母來往,也就怎麼跟配偶來往。換言之,每一個人結婚以後,都有回到幼年的傾向,很想把現在新組織的家,完全與小時候的家一樣。

婚姻問題是性格問題

根據柏恩博士的原理,婚姻問題是性格的問題,就是父母培養我如何跟別人來往,足以影養我性格的形成,而婚姻是跟另一個人攜手一起走人生的旅程。父母怎樣培育我,是我進入婚姻後順利與否的關鍵。

性格的形成與早年的生活背景關係密切。婚前對背景的了解固然重要,婚後更需不斷地了解自己與對方的背景,然後才會逐漸進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既然進入婚姻以後仍要繼續成長,那麼又如何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與女人?健全而成熟的成人呢?

柏恩博士說:自以為是很了不起的。打從嬰兒期開始,認為我和父母;周圍的人,甚至和宇宙相連,自視為權威人物:以為打雷的聲音,就是我在「發聲」:連父母講話也是我控制,因為我跟宇宙萬物是整個的連結在一起。

最初,如果外界發生了問題,會覺得都是自己的錯,也就是:「I am not ok!」「是我不行!我不好!」前幾天有位太太表示,有一年多前先生去世。她那上三年級的小孩對媽媽說:「如果我好一點,我相信爸爸不會死。」那個孩子清楚的表達:是我不OK,所以爸爸死了。他認為他是全能的,可以控制宇宙萬物,好像父親的死跟他有關係。這是第一階段的成熟度。

等到孩子成長大到某個階段,發現爸媽竟然說謊,繳納稅金時也會逃稅,在震驚之餘他認為:「啊!我固然有問題,爸爸媽媽也不OK,他們也有問題。」然後開始認為別人有錯,這是第二個階段。

到下一個階段,他發現自己沒有錯了,全是別人錯了。「我OK,是別人不OK。」這是第三個階段。

進入第四個階段就比較成熟了像我這個七十歲修女講話很大聲,我們修會的修女說:「妳不像個女人!」。雖然我已經改很多年了,還是大聲講話這是我的弱點,很願意改,可是卻經常如同保祿宗徒在聖經上說的一樣:「做我不願做的事,我願意做的事,我做不出來。」

第四個階段是:「我有弱,別人也有弱,大家都可以有弱,但我們都不OK!」

在婚姻生活裏,從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最後進到第四階段,要逐段經歷。經歷這四個階段的成長過程了,瞭解自己的背景,接受弱點,容許自己是一個有強有弱的普通人、可憐而又可愛的人。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談如何在婚姻中成長。

 

 

 共脩此生-推薦序

 共脩此稱-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