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活動花絮
:::

  第三人生,也能有好風景

什麼是第三人生?

第一人生是「接收」,接收家庭的教養、接收師長的教導;
第二人生是「付出」,工作上付出、家庭上付岀;
第三人生呢?第三人生的重點在「重整」。

知名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在心理社會發展論提到,人生第八階段,即成年晚期到老年期,最重要的任務是「自我榮耀(統整)」,而最大的危機是「悲觀絕望」。

所以,我們如何整理好自己,迎向第三人生的好風景?七月仲夏,來自四面八方的12名學員,來到了任林教育基金會的台北學習中心,帶著好奇與疑問,想要找解方、想要找療癒。

由「臺北市家庭教育中心114年度家庭教育專案計畫」主辦,任林教育基金會所承辦的「黃金歲月的第三人生好風景成長團體」,為期六週每週一次,以任林教育基金會創辦人任兆璋修女所著作的「第三人生好風景」為讀本,帶領人呂秀圈(圈圈)帶領,進行共讀、省思、實作、分享的深度共學讀書會。

在這六週的歷程,學員們整理了自己的第三人生想怎麼過?分辨了原生家庭所帶給自己的影響,帶領人圈圈運用與劉秀燕修女一起設計的「察覺圈」牌卡,為每個人的人生經驗覺察背後的情緒(反應)、想法(解釋)、動機(需要),經由「覺察、接納、陪伴」;「覺察、分辨、行動」,每個人都可以跳脫「動者恆動」的慣性思考,進而擁有「察覺力、自發力、親密力」,身心靈合一,成為真正自主的成人。

在互相支持又有安全感的課堂氛圍下,學員都有不同的收穫,有人分享:「六週的課程,聽到每個人不同的故事,都有不同的啟發,回饋給自己更深層的感受,非常感謝大家願意分享。」也有人說:「我以前都習慣用頭腦思考,努力於頭腦的吸收知識,什麼都要問對不對?正確答案是什麼?但圈圈帶領我們去感受身體,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感受它在我們身體的哪個部位,是悶悶的胃?還是緊繃的肩膀?還是隱隱作痛的頭,找到它,和它說說話,謝謝它的存在,漸漸的,它就走了…,這感受很神奇,原來這就是察覺、接納、陪伴。」

也有學員分享:「在覺察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後,會願意去改變過去的習慣,譬如向課堂上的同學私下再提出好奇,結果又因此結交了個新朋友,這感覺很好。」、「只有接納了自己有弱點,才可以同理別人的弱點,只有拿下面具,才能讓親密流動。」也有學員實際將讀書會所學運用在生活中:「透過較快速的覺察,讓身體和心理更加自在平衡。」

最後一堂課,圈圈提醒每個人,多和自己內在的小我(內在小孩)說說話,感謝他,和他分享有什麼新發現,而那是最不會被拒絕也是最有品質的陪伴,要有耐性,給予時間,「當我成長了,自然就有所改變;當我改變了,自然就有所成長。」

第三人生如何擁有好風景?當我們愈與自己靠近,就能與他人親密,欣賞生活當中各式各樣的存在,怡然自得的享受熟齡階段的美好時光,活出勝境,黃金的晚年。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1.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8.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3.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4.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2.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5.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6.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7.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1.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8.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3.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4.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2.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5.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6.jpg LINE_ALBUM_課堂側拍_250821_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