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傷口上注入溫柔與仁慈

在傷口上注入溫柔與仁慈

讓我從一個比喻開始:跌傷、割傷、燒燙傷、生重病,我們都希望父母帶著溫暖、關懷的口吻和動作幫我們擦藥,我們不希望父母此刻帶著謾罵、威脅的口吻,因為這好像在傷口上灑鹽。


我們也希望圍觀的長輩或兄弟姊妹,可以帶著關心、不捨的眼神陪著我們、看著我們,感受我們的疼痛而抱抱我們、拍拍我們,跟我們說「不痛、別怕」,我們不希望他們冷言冷語、不屑、指責的說「早告訴你、你應該、誰叫你、妳怎麼不、你怎麼沒…….」,因為這好像在傷口上灑鹽,還將責任全部歸咎在我們身上,並且讓我們必須全數承擔,尤其如果受傷的起因來自他人惡意的傷害,內心的委屈、不安和驚嚇就更難以啟齒。


上述比喻是看的見的傷,但是,霸凌、暴力、性傷害、職業權力欺壓、生存安全的威脅等,這些是很難從外在看見的心理的傷,因為不容易被看見,因此這個傷口更容易被忽略、難以了解,這樣的傷也因此難以用簡單的治療方式、處方簽來療癒。


因為內心的傷口難以療癒,更需要所有身邊的人給予溫柔與慈悲的話語、行動來表達支持、安慰、鼓勵、關懷,讓受傷的人能有更多的能量面對難以定義的傷口。
我聽過一些倖存者感受被溫柔對待的故事,譬如大意是「我很感謝那個麵店老闆娘,她沒有過問我發生什麼事,她只是給我一碗麵,多給我一個燙青菜,還不收我錢,我很感謝她,現在連我家的人都不支持的情況下,至少還有人關心我,把我當個人,所以我相信我還是有價值的」。
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完整的故事和生命經歷了那些,但是,作為旁觀的我們,還是可以貢獻一些溫暖與慈悲的言語、行動,站在對方的需要上,注入一些美好的種子,成為支持的一絲力量。


現在整個社會氣氛瀰漫著各式各樣的言論,不乏善良正義使者,以及對心理創傷尚未認識者,各行各業也看見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另一個比喻是:不同的言論就像冠狀病毒、變異病毒、酒精、精油同時充滿在空氣之間,有形無形的影響整個社會,有傷害攻擊恐懼、有支持打氣柔軟淨化。記得前幾年,我們看到所有醫療人員、所有救護人員、左鄰右舍的互助與合作,一直到個人的自我保護、保護他人,整個台灣都互助起來成為龐大的網絡,好讓整個台灣都能處在安定、安全的氣氛環境中,當時非常多人表達對照護者、確診者的關愛、確診家人社群的加油打氣,那份彼此同理理解的心,打破彼此內心的藩籬,這份力量支持了非常多危機中的人。由此可見,社會的溫柔、關懷、仁慈的表達、行動,對所有受傷與連帶受影響者都能帶來面對傷口的勇氣與耐力。


也許這次我們也能串聯「溫柔與仁慈」的言語和行動,為所有曾經受傷、正在受傷,勇敢說出、相關所有受影響者一些支持,包括我們自己,都能在溫柔與仁慈的網絡中前行。薩提爾女士說:「每個人的存在都是有價值的、改變永遠是有可能」、「家庭是社會中的縮影」,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可自己的溫暖與仁慈的能量,給與自己溫暖、仁慈,也給予身邊的家人、朋友、社群溫暖與仁慈,那麼,這樣的能量自然就串聯起來了,那麼,改變就更有機會在安全與信任的氣氛中展開。
如何溫柔、仁慈的對待身邊的人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大原則是:核對對方是否能接受、是否是對方的需要,以對方為出發。
下列,也分享常見造成事件相關人可能二度傷害的話語,可以「避免」的是:


1. 你怎麼那麼笨、那麼傻。
2. 你怎麼當初不說現在才說。
3. 你是不是當時也做了什麼,不然為什麼是你。
4. 你怎麼不推開、不大叫、不拒絕。
5. 你也有問題,應該要反省。
6. 你要想清楚喔!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如果不是你會…….
7. 摸一下又沒什麼、你現在不是好好的嗎。
8. 這是因果業力,你一定上輩子做了什麼才會這樣,你要懺悔。
9. 這是你的罪,你需要去贖罪。
10. 你說出來,真的很丟我們家的臉。


這些是非常多受傷的人所經驗到的二度、三度創傷,不管創傷是以什麼方式呈現,都像是在傷口上撒鹽。
如何表達出溫柔、仁慈的語言、行動,這是我們教育中較少的一塊,不代表我們沒有這樣的良善因子,只是我們非常需要以適合自己和當事人的方式呈現。讓我們在自己、他人的傷口上注入溫柔與仁慈。

█ 延伸閱讀

任林諮商心理師文章:https://reurl.cc/2LQdjv

預約諮商: https://reurl.cc/DAAq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