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五本書和讀書會,學到的是能夠覺察感受、看見自己的內在、照顧自己的需求,與自己對話。特別是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給身邊的人知道,和禱告是不同的傳遞方向,這是不同於以往的體驗和收穫。
◆文/許芳萍(台北讀書會帶領人)
我沒有宗教信仰,卻嚮往佛教的思維和修行的境界。早些年,也曾浸淫在佛學經典之中。家族成員的信仰多元,但屬於平日不太相互交流的私人領域;成為任林教育基金會的讀書會帶領志工,也沒有因為任修女的關係,特別感到任何宗教的色彩。因此,我從未想到有一天會在基督教會裡帶領讀書會。
去年夏天因緣際會,我開始在佳音教會從《愛的學習》、《結婚前,結婚後》到《共脩此生》,每週一晚上,與清一色的教友成員共讀、討論和分享,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經驗,怎麼說呢?
首先,要和負責讀書會所屬工作坊的牧師和長老見面,彼此互相認識並且交換一起合作的意見和想法。印象中,帶領讀書會向來就是按照約定時間,第一次去就直接開始,像這樣慎重地先面談,讓我感到教會對於讀書會的重視。三個月後,在長老的安排下,和主任牧師也見了面,對於佳音教會和牧師們的背景有了更多的認識,並且知道在教會的立場上,除了感謝基金會的付出外,更想多了解基金會的運作和帶領人的角色。
佳音教會讀書會另一個特色是,開始和結束都由牧師或長老帶領大家禱告,開始的禱告凝聚大家的身心到讀書會的場域,結束的禱告為當次的讀書會做個結尾整理和祝福。當我閉上眼聆聽禱告詞,穿插教友們的「阿們」呼應,似乎也感受到心靈的片刻寧靜。尤其不同人的代禱有不同的特色,但他們總不忘將我納入禱告中,每一次我都是帶著溫暖的祝福步出教會。
我帶著一個開放的心來到教會帶領讀書會,沒有預設的方式或作法,很期待能累積不同的團體經驗。有兩位資深學姊帶領前兩本書打下的基礎,教會和基金會之間已有相當的合作和信任基礎。即使如此,我仍然面臨屬於我個人的挑戰,一個是時間的挑戰,晚上的讀書會,挑戰的是我的生理時鐘;另一個是面對開放式的團體,挑戰的是我的應變能力。
教會的活動豐富,每週都公佈活動內容,歡迎鼓勵教友參加。因此,新成員的加入是家常便飯,第一次拿到書、不了解團體規範,這些都會影響團體動力和成員間的信任。所幸,成員組合在信仰上的同質性,讓大家有了共通的語言,化解了這層顧慮。而我也不斷調整心態,安心地帶領和陪伴,讓成員按照自己的狀況決定加入的腳步。結果,新成員帶來感人的故事,新舊成員間經常也擦出美麗的火花。
如今,我們即將完成第五本書,每次的相見,有感動分享的片刻、想法意見的交流、也有誠摯的互相鼓勵。任修女書中傳遞出來的想法觀念,總是能給成員開啟一扇窗看見自己的內在和關係。
每次讀書會結束前,我會請每位成員說一說今天的發現或學習。這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回饋是:對於教友而言,習慣直接向上帝禱告,將一切都交託給主耶穌。然而透過五本書和讀書會,學到的是能夠覺察感受、看見自己的內在、照顧自己的需求,與自己對話。特別是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給身邊的人知道,和禱告是不同的傳遞方向,這是不同於以往的體驗和收穫。正如教會牧師所說:這五本書是用來幫助我們的,讓我們可以學習新的方法來安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