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社會脈動
:::

  任修女的期望──為國家的教育政策立法

02.jpg

任修女生前常期望著有朝一日,台灣的立法機關能將生命與婚姻家庭教育列入國家教育的必修科目,有了立法才能監督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會因為換人、換腦袋而影響到國家人民的整體福祉。期許基金會全體的努力能早日實現她的願望,讓各種霸凌事件越來越少。

◆文/王進財(本會董事長)

媒體最近沸沸揚揚地報導學校霸凌事件,廣義來說,家庭暴力、社會暴力、公家機關和民意立法機關及媒體業者的罔顧人民權益,這些都屬於霸凌行為。霸凌反映了加害者缺乏同理心、愛心、平等心、寬恕、謙卑、無私的生命學習,因而侵犯他人生命,從加害者過去成長背景的心理創傷和情緒中,可知其造成的霸凌行為。我們需要觀察霸凌究竟是少數的個案問題還是多數的情況,若屬後者,就變成國家人本教育的問題。
 
任修女生前常期望著有朝一日,台灣的立法機關能將生命與婚姻家庭教育列入國家教育的必修科目,有了立法才能監督政府的教育政策,不會因為換人、換腦袋而影響到國家人民的整體福祉。她深知國家的主流思想和教育及媒體傳播以經濟利益為著力點,而自己窮其一生之力量,能陪伴協談的個人和家庭是非常有限的。
 
從教育政策來看,傳道、授業、解惑是教育的進行式和內容,如果國民不清楚何謂道?何謂業?何謂惑?那教育能帶給國家什麼未來是有待商榷的。教育是百年樹人,教育政策是我們每位國民應知的權利。看看目前國家面臨的社會、經濟、治安、政治、科技、競爭力等問題,都是因著人的素質問題而起。如何培育一流國民是大家的共識;教育人民學習認識生命的特質和做人做事的根本,以創造生命的光輝是教育的本質。
 
我們都瞭解道、本體、基本功和術、應用、技巧的不同,前者包含著生命、生死、身心靈、真善美、婚姻家庭、態度、觀念等等,後者包含了學術、產業、學科、能力、技巧、考試、認證等等;前者是做人,後者是做事;前者是生命本質,後者是頭腦知識;前者來自於生命本質的開發生命創造力,後者是你爭我奪的頭腦競爭力。生命是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和諧,如何以生命本質為體,頭腦知識為用,這前後之間有四種組合。我們的教育方針當然是教育生命擁有正向態度,並加上優秀的學術學業能力,只不過受制於大環境,只能以文憑多寡作為衡量依據,「文憑無用論」顯然變得既諷刺又矛盾。
 
每個人受教育的途徑有社會已存在的宗教文化習俗、資訊媒體、父母、學校和師長,以及工作職場和自學,每一種途徑及其教育傳播內容都必須要完整地規畫和審察。我們沒有察覺到台灣人的言語行為是深受文化習俗和媒體二十四小時的影響,這二者無形地根深蒂固在我們生活中,深深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信念。我們現在的文化仍停留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農業封建思維,講求不會讀書就是沒用的觀念。
 
頭腦信念是一種記憶狀態,如同電腦記憶體內容是一種頻率電波或是能量,它可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接收到的信息轉換成腦波,再轉化成一種信念機轉。發達的資訊傳播媒體將食色名利、貪瞋癡轉換成為一種置入性行銷,進入接收者的頭腦裡,這就是一種媒體霸凌,家庭父母、學校師長勢必要付出超載的努力仍力不從心。
 
教育需要建構全方面的思維,教育政策則透過教育目標、計畫、執行、衡量管制、改善行動方案來進行,並確保政策目標的達成。社會價值觀是社會大多數人以什麼項目當作衡量價值指標,到底是以錢、學業成績、權位、時尚、面子為指標?還是以真善美、愛、平等、大同世界為依歸。
 
自由的定義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並創造全體更大的利益福祉才是真自由。如何建構一個正向優質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是國民的期望,這需要政府的立法並加上政策和執行力。下個月是任修女逝世五週年,期許基金會全體的努力能早日實現她的願望,讓各種霸凌事件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