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孰之過?
每一個人都會有感受,這個感受必須要處理,如果不處理,那堆積多了以後就會爆發出來,這樣將會傷自己和傷別人。
──任修女‧《父母如何給孩子規範》電子書
週末下午,為參加一場講座,搭上對我來說還很陌生的捷運文湖線。比起上下班時段,此時算是有點擠而不會太擠,至少還有點空間。過了第一站後,一位國、高中生模樣的男生要從我左手邊經過,不說借過也就算了,還用他那孔武有力的手臂硬要推開我,但我已經靠牆站了,沒地方退,他竟大聲地朝著可能是她媽媽(已經坐在博愛座上)的女士喊著:「那個女的檔在那邊啦!」刁蠻無禮的樣子令人難以置信。無獨有偶的,隔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分享:一家平日並不會因人潮影響點餐進度的連鎖麵店,這天卻大排長龍地讓作者等了20分鐘,原來是一位小女生來回地看所有菜單卻拿不定主意,無論父母、店員怎麼勸,拖延時間也就算了,竟然還說:「本來就要排隊啊!我先到我先點,點完再換他們啊!我愛點多久,就點多久!」……真是不可思議的情境啊。
不禁想:他們家的教育出了甚麼問題?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啊?
任修女說:「孩子出生時只有感受沒有理智,所以不清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理智是我們逐漸成長學習來的,父母親很早就告訴我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這些就是叫規範。」如果沒有父母的身教、言教,或是過於溺愛,不給他學習的機會,孩子可能一直無法增長理智,或是過於自我而不自知,也或許到了青少年都還不認識什麼叫作「尊重」。
有的家長捨不得讓小孩難過、受苦,不讓孩子有任何不好的感受,以為這樣是愛護孩子。事實上人必須要有痛苦的經驗才能夠有成長與學習。媽媽爸爸應該容許孩子可以失敗、可以痛苦、可以不如人家,此時只要在旁邊支持他、陪伴他學習,就是最好的愛。
教育需要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讓孩子學會等待,學會尊重──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從出生到13歲(青少年)很多習慣已經養成;但有些父母卻是規矩太多,等到他13歲有自己主見時,就不想要照這些規條了,容易演變成眼高手低,因為以前都是父母在保護著,忽然之間變成他自己要去負責任了,心情會緊張有壓力,不知所措……所以父母需要給他一些自由空間,容許他可以有錯、有機會面對挫折,容許他可以不照我們的一切;即使是規範也要有彈性,有時候,容許他在安全範圍內可以有自己的主張。
2013年仲夏,「愛家線上學苑」邀請父母們一起來學習如何建立輕鬆有彈性的親子關係。
看看電子書:《親職教育講座─父母如何給孩子規範》
聽聽任林講堂:【希望之翼~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與輔導】
◆文/ 賴麗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