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好文共享
:::

  清明其心 悅見生命的起承轉合

清明其心 悅見生命的起承轉合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歲時百問》

 

四月有清明節,慎終追遠提醒我們看向生命的源頭,也讓我們藉由祭祖儀式一探生命的起承轉合。

 

海波教授在《Hello,死亡!》文中提到,人生告別的舞台真的是宏大,而宏大的是──每天都有發生。任兆璋修女則說:「我們生的時候就要準備一天天地邁向退化的路…我們要學習死亡。」

 

學習死亡,讓晚輩自己去學習發現人生的道理。有時候兒子和兒媳在吵架,假定我今天生病,連話都說不出來了,他們怎麼吵,我們也只能任由他們去吵;而學習死亡就是,現在我沒生病,我可以講一句公道話,可是我開始不參與了,他們不打不相識,才能找出公理在哪裡。聆聽任林講堂【活出晚年的勝境1】,學習活出我們安在的智慧,讓年輕人看到,反面也會倒出正面來,讓他們經驗到人生可以有反面。

 

學習死亡,我們必須要先學習人可以有弱。我們看到負面的時候,都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感受說沒有關係,而這個可以有弱,可以把「人不可以有感受」的迷思打倒。在傳統的迷思裡,我們常常要做對做好,可能為了這個好拼命的做,都不照顧自己的健康,或者在跟人的關係裡,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把我們的關係搞壞了。

 

在任林講堂【活出晚年的勝境2】中,任修女提及她在耕莘醫院做社會工作時,看到很多得癌症的患者,他們與人的關係常常無法和好;因為人的能源有限度,生命力一旦消耗在情緒,免疫力便容易降低、記憶力衰退和內分泌失調,身體老化的加速是自然的,而電子書《人格養成系列--成人心理、情緒生活》進一步說明:當情緒不穩的時候,有好多的精力都消耗在壓住那些情緒上面,所以內在的特質都被冰凍在那裡。

 

4月線上學苑,人生隨時都是新的開始,發展自己的天賦潛能,並且與內在感受同在,讓我們的記憶力和體力慢慢恢復得比以前好,心如時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看看電子書:《人格養成系列--成人心理、情緒生活》

聽聽任林講堂:【活出晚年的勝境1】、【活出晚年的勝境2】

◆文/ 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