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之美~與真實的自我相遇

文 ♦王進財(董事長)
《美好生活提案》是任林出版的新書,副標是【任林自我整理心法】。我們往往認為生活的需求和欲望的滿足多多益善,其實不盡然,夠用就好,幸福生活中常常是多不如少。
多的需要來自哪裡?從小孩的身上,你會看到佔有是一種天性,獨享是自我的本性,自我先滿足了,才會不得不放棄多的東西。若以自我本性無約束的發展,需要東西的欲望就會越來越多,多多益善,多即是好。
如果自我成長背景裡,多了比較、計較,會覺得自己擁有的永遠不夠,而追求更多。相同的在成長背景裡,被鼓勵多就是好,也會在認知上建立多即是好的觀念。
另外是成長背景裡,心理曾有不足、不夠好的負面經驗,因而產生補償作用,潛意識會不自覺的要求更多,背後則是因為少了被愛、被肯定和知足的學習,甚而可能形成囤積症。
還有一種是消費生活習慣,用過即丟,沒有察覺到。過多是一種資源浪費和對環境的汙染,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必須考慮到每一件東西的生產都會造成資源浪費和垃圾回收的問題。
總之,多即是好的觀念和習慣,會造成種種負擔和傷害。在個人生活上,會造成金錢不夠用,空間不夠用,時間不夠用;在環境上,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在個人心理情緒上,因為需求無度,影響人際關係和身心健康;而在個人生涯自我發展上,過分追求外在物質的滿足,缺少內在心靈的和諧,會失去真實自我的快樂。
過去背景所造成的自我認知、價值觀和意欲、行為是整個樞紐,如何讓自己走出多即是好的困境,首先是看見那個需要背後發生甚麼事,加上思辨的能力,分辨要還是不要,找到對的方法來處理。最後是時間、毅力的堅持考驗,這是美好生活提案的重點,從生活空間整理開始,接著整理生活上的習慣,最後與真實的自己相遇。
少即是美,簡單即是美,而少和簡單是符合自然法則,不會造成自己、他人、環境的負擔和善後問題,陪伴自己的需要,與真實的自我相遇,會發現多是一種未被滿足的幻境,其實順其自然,一切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