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焦慮綁架你:破解家長的情緒內耗 講座重點整理

講師:朱家慧 諮商心理師
這場講座由EPORT賦能港與任林教育基金會共同策劃的【人生再平衡】系列學習計畫,希望在幫助家長在面對親子關係變化與生活工作壓力時,共同調整內在狀態,學習專業心理學方法,以促進親子溝通、和諧家庭氛圍,並找到自身的定位。我們相信,家長具備的心理彈性與溝通能力,不僅能協助孩子成長,也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自在,迎接人生的挑戰。
情緒內耗這個詞不僅適用於家長,所有人都可能經歷。今天的講座重點包括:
- 認識情緒的消耗:理解內耗的定義、來源、特徵,以及它如何影響思維與行為。
- 擺脫過度的擔憂:從家長角度提出核心想法,幫助心理調適,降低負面情緒消耗。
- 提升專注與能量:主動儲存心理能量,面對挑戰,減少過度思考。
認識情緒內耗
情緒內耗(或稱精神內耗、心理內耗)不是正式心理學用語,但普遍存在。它是指心裡不斷反覆思考、自我懷疑,陷入無止盡的焦慮、擔憂、害怕等負面情緒與思考中,嬰兒不斷消耗精神及心理能量,導致身心俱疲的現象。
核心在於,明明沒有做什麼事情,卻因精神上過度糾結思考,導致心理能量大量消耗而感到疲憊。
內耗並不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或解決問題。越擔心、猶豫、懷疑自己,越會陷入困境,問題仍在,消耗的只是時間和精力,並可能讓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和熱情。
自我損耗理論 (Self-Depletion Theory)
心理學中有一個與內耗相近的理論。實驗顯示,需要抵抗誘惑(如不能吃美味點心)的人,在後續需要自制力的任務(解難題)上會更快放棄,因為前面的壓抑行為消耗了心理能量。
這說明每個人的心理能量資源是有限的。每一次控制、糾結、焦慮都會耗損內在能量,導致疲勞和自我效能降低。
趣味測試題與解讀方式
聽到孩子喊你,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 a) 慘了,是不是又發生什麼事情要我去處理? (負向解讀)
- b) 孩子在叫我肯定是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 (中性解讀)
- c) 孩子是不是有什麼要與我分享的事情? (正向解讀)
對事件的感受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如何解讀它。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源於對發生事情的解讀方式。傾向於負向解讀的人更容易陷入精神內耗。
為什麼會內耗?
- 期望:對孩子或自己設定過高期望,高於實際能力,導致不滿、後悔或自我否定。
- 比較:與他人(特別是社群媒體上光鮮亮麗的一面)比較,發現差距大,產生焦慮。
- 認知/解讀:如何看待和解釋發生的事情。對同一件事的不同解讀會引起不一樣的情緒。例如,孩子說「討厭媽媽」,難受的可能是你認為這句話代表你努力的教養被否定,而不是單純的孩子生氣的表達。
我們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行為模式,追溯這些認知和信念的來源(童年經驗、社會文化、家庭教育等),並思考改變想法的可能性。
內耗的常見特徵
檢視自己是否符合以下情況:
- 缺乏自信、自我懷疑:總覺得不夠好,懷疑能力,對決定不安,習慣負向看待事物。
- 過度的思考、選擇困難:反覆推敲,難以前進,無法專注,陷入假設和擔憂,消耗大量精神。
- 自我期待過高、完美主義:設定過高目標,達不到就自我批評,對孩子也如此。
- 負面情緒累積未處理:憤怒、悲傷、焦慮等情緒未釋放,成為內心重擔,隨時可能爆發。
- 生活壓力過大、精神疲倦:工作、家庭、經濟壓力累積,被放大,導致情緒波動和內耗。
- 缺乏安全感:對未來或環境缺乏信任,內心處於戒備,擔心變糟或失敗,消耗精力。
如何應對低能量狀態
當感覺能量低落時,可以嘗試:
- 曬太陽:到戶外走動,提升陽氣,刺激血清素,感覺更開心。
- 打扮自己:化妝、穿喜歡的衣服,提升心情和精氣神,傳遞「我很好」的心理暗示。
- 學習獨處:在獨處時思考、想像,靜下來補充能量,與自己對話,接納和理解自己。
- 好好睡覺:快速恢復身心元氣。若睡不好,可透過曬太陽或運動改善睡眠品質。
如何擺脫情緒內耗
- 不用做一個很完美的爸媽:承認自己也是人,會出錯、疲憊。親子關係真實面是辛苦、混亂與愛並存。只要努力付出,即使過程不完美,也是好爸媽。不要對自己說「我不是一個好的爸媽」。
- 允許孩子狀況百出,不要產生無謂的愧疚感:孩子的問題很多無法控制。因孩子狀況不好而產生的愧疚感,源於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這種情緒無法解決未來問題,只會困住自己。愧疚感可能來自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或過去經驗。學習像安慰朋友一樣安慰自己,接受不完美是改進的動力。過度愧疚反而做不好事,容易畫地自限。
- 讓孩子時時保持開心,並不是你的責任:認為孩子只能開心是誤解。恐懼、憤怒、難過都是基本情緒。父母責任是幫助孩子認識和應對情緒,不是消除負面情緒。想滿足孩子反而可能讓他們更鬧。陪伴孩子經歷挫折,學習面對無聊、失望、挑戰,他們的適應力才會變強,心靈更堅韌。
- 因為愛,所以擔心,但擔心不能代表愛:擔心是愛的延續,但不要讓擔心成為表達愛的方式,這可能造成親子衝突。孩子的方向應是為自己前進,不是為讓父母放心。讓孩子知道不論遇到什麼,父母都在背後支持。
提升專注與能量 (儲蓄心理能量)
心理能量是人格動力。充足的心理能量能幫助我們面對挑戰。以下是儲存心理能量的措施:
- 簡化教養目標:孩子改變需要時間,不糾結何時改變。挑重要的、大方向的管教。將目標拆解,增加成功感,降低挫折。
- 為情緒內耗設定時間:允許自己內耗、躺平、抱怨,但設定期限(一天、一週)。時間到就停止,讓理性回歸。
- 遠離內耗資訊:減少接觸焦慮、消極的社群媒體內容,選擇正能量資訊。避免不必要的負面情緒消耗。不與他人比較,關注孩子的進步。
- 將內心煩惱告訴他人:與信賴的家人朋友分享煩惱,讓問題「見光死」,不再反覆咀嚼。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師或專業人士協助。
- 決定做一個快樂的爸媽:找回個人興趣愛好,找回社交生活。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快樂。
- 經營夫妻生活:保有夫妻兩人的世界和時間,維持健康關係。建立健康的親子界線。
- 保有獨立思考和批評:過濾氾濫的資訊,減少不必要的比較和壓力。尊重孩子獨特性,避免盲目跟風。
- 孩子的成就不是自己的成就:了解並接納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讚賞孩子的努力而非要求完美。鼓勵孩子探索、嘗試、接受失敗,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和自尊,學習與自己相處和處理負面行為。
總結
陷入情緒內耗時,找回內心平衡是關鍵。提醒自己是被舊有思考模式綁架,不是真的做錯什麼。每個人都會犯錯,不需完美,但不能不放過自己。 我們都有自己的課題和人生,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
蜘蛛人經典台詞:「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我們永遠有權利去做對的選擇。」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次選擇都在塑造自己想成為的人。

講座問答 (Q&A)
講座尾聲有觀眾提問:當生氣時離開現場,孩子會更生氣傷心,是否可以當下問問孩子能說說心情嗎?
老師回覆:這個問題非常好。如果孩子年紀較小,情緒激動時,可以先問問孩子能否自己冷靜,你暫時離開。如果孩子同意,可以離開;如果不同意,請留在現場陪伴。 讓孩子知道即使情緒強烈,你仍願意陪伴等待,直到情緒較平靜後再處理和了解發生了什麼。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加入LINE【北區學習社群】,掌握最新課程資訊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
希望這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反思與勇氣,願我們一起成為更溫柔、也更真實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