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好文共享
:::

  讀懂冰山孩子:青少年情緒低溫、不願表達的深層原因與有效親子溝通術

再認識你的冰山孩子:情緒低溫、不願表達,如何打開對話? 講座重點整理

講師:謝欣惠 諮商心理師

1741937824887.png

這場講座由EPORT賦能港與任林教育基金會共同策劃的【人生再平衡】系列學習計畫,希望在幫助家長在面對親子關係變化與生活工作壓力時,共同調整內在狀態,學習專業心理學方法,以促進親子溝通、和諧家庭氛圍,並找到自身的定位。我們相信,家長具備的心理彈性與溝通能力,不僅能協助孩子成長,也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自在,迎接人生的挑戰。

青少年的世界常被比喻為冰山,其深藏在水面下的部分令人難以捉摸。當孩子變得沉默、不願表達時,家長如何才能解讀他們的內心世界,並有效打開對話呢?本次講座透過薩提爾溝通模式,引導家長拆解溝通障礙,學習與孩子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讓對話更加順暢且富有溫度。

一、家長內在穩定是開啟對話的基石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自身的內在穩定性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內心混亂、焦躁不安或緊繃,將很難真正接觸孩子,無法好好說話或保持穩定。若家長自身不穩定,孩子可能會感覺到「你上那麼多課也沒有改變啊」或「又來了,有什麼好講的」,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除非家長自己穩定下來,否則難以有效地與孩子連結和溝通。

現今的AI世代與網路的發達,孩子們所煩惱與困擾的事物遠超乎大人們的認知。這使得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需要轉變,更多地朝向互相學習,以謙卑和開放的心態向他們學習。

二、孩子,未發育完全的大人:尊重其「自覺力」

一個核心概念是:孩子是還未發育完成的男人或女人,因此適用於成年人的行為法則也適用於小孩。他們並非可以被訓練或控制的「物種」。若以一般對待小孩的方式(如反駁、使喚、限制自由)來對待成年人,對方會感到反感並可能反抗,孩子們的感受亦是如此。

當一個人的「自覺力」(即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受到干擾時,他們會自然地產生抗拒。因此,無論是塑造、訓練或佔有孩子,都會導致他們的反抗或報復行為,例如蓄意破壞物品、煩擾大人、破壞家庭和諧等。唯有讓孩子發揮其自覺力,才能保有他們天生的愛與甜美。這意味著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權,例如若孩子被強迫學習樂器,其進步將受限;反而應找出他們的志向與興趣,並給予支持。

雖然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與控制,但這不代表要讓他們成為「野孩子」。溝通是關鍵,且應始終建立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孩子天生渴望為父母貢獻,並樂於幫忙。若不鼓勵或不允許孩子幫忙,他們會相信自己的貢獻不受歡迎,甚至變得冷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天生具備以下能力

  • 表達與哭泣: 小時候即使沒有語言,也會透過哭泣和表情充分表達內在狀況。
  • 提問: 隨著成長會不斷提問,這也是大腦訓練思考力的過程。
  • 爭取: 懂得爭取自己想要的,例如搶玩具、哭鬧以獲得擁抱。
  • 拒絕: 發展出「不要」的能力,藉此區分適合與不適合自己的事物。
  • 主動幫忙: 渴望為父母貢獻,例如幫忙倒水會感到很開心。
  • 願意聽話: 若聽話能獲得父母的開心與擁抱,這種行為會被強化。

這些天賦能力在成長過程中,會因大人和環境的回應而受到強化、鼓勵或壓抑。例如,愛講話的孩子若得到回應會更願意表達,反之則可能減少表達。若拒絕行為被貼上「沒禮貌」的標籤,孩子可能就不敢再拒絕。

三、為何孩子「情緒低溫、不願表達」?

孩子從幼兒進入學校後,面臨群體生活、規則、比較,開始在意如何受歡迎、被認可、被理解。青少年時期更是建立自我價值和自我概念的黃金時期,他們極度重視自我,對外界訊息高度敏感,並不斷連結到「我是否夠好」、「我與他人是否一樣或有獨特性」。在此敏感時期,許多看似鼓勵的行為,卻可能無意中傷害孩子或使其關閉對話之門

孩子不願表達的原因多半源於對環境與大人的觀察,以及過去的失敗經驗。這意味著孩子並非一開始就不表達,而是他們曾經表達或求助,卻失敗了,所以不想再冒險相信父母。

孩子不願表達的常見考量包括 :

  • 「不再是媽寶」: 進入青少年期,他們認為像以前一樣依賴父母會「不酷」或「不帥」。
  • 避免父母擔心: 過去表達後,若父母的擔憂反應讓孩子難過、覺得害到父母或導致父母吵架,他們會記在心裡,寧可自己吞下,甚至想保護父母的婚姻關係。
  • 害怕父母「爆衝」或指責:
    • 過度反應: 孩子講了學校的事,父母隔天衝到學校或要告老師,造成孩子在校人際尷尬或被排擠,即使被霸凌也寧可不說。
    • 被罵或被檢討: 孩子分享挫折或考不好時,若父母未同理其感受,反而評價、指責或碎念「早叫你認真」,孩子在脆弱狀態下會感到二度傷害。
  • 父母給予過多建議: 孩子遇到難題時,若父母未充分了解其想法、未詢問孩子如何處理,就急著給予建議,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分享。
  • 秘密成為把柄: 孩子分享的私人話題(如發育、喜歡對象)若在父母生氣時被拿出來當作指責或攻擊的籌碼,孩子會感到被背叛和不被尊重。
  • 父母本身不表達: 若家庭中有一方家長不願表達,孩子會模仿這種行為,即使他們同情努力的一方,也會學習不回應。

四、家長的溝通姿態與自我覺察

家長的回應方式會受到自身「溝通姿態」的影響。薩提爾女士將我們的行為反應歸納為四種溝通姿態 :

  • 討好 (Placating):
    • 表現:過度抱歉、自責、以孩子需求為主,忽略自己感受。
    • 內在:常因經濟、照顧不周或離婚等產生歉疚感,害怕上級家長或伴侶指責,甚至害怕孩子的指責。
    • 影響:家長姿態過低,難以真正幫助孩子。
  • 指責 (Blaming):
    • 表現:常說「我是為你好」、「你明明做錯了還頂嘴」,評價孩子,認為孩子故意找麻煩。
    • 內在:表層是生氣與怪罪,深層卻有無助、委屈、無力甚至害怕。
    • 影響:孩子感覺不被理解,關係緊張。
  • 超理智 (Super-Reasonable):
    • 表現:就事論事,像冰冷的電腦般分析問題,忽略情感,認為解決事情就能解決情緒與人際問題。
    • 內在:極度焦慮與不安,對情感有害怕。
    • 影響:與孩子缺乏情感連結,孩子感受不到溫暖與關心。
  • 打岔 (Irrelevant/Distracting):
    • 表現:對任何事都打哈哈、無所謂、不重要、逃避衝突。
    • 內在:不太在意自己或他人,可能源於不安全感或逃避現實。
    • 影響:孩子可能覺得輕鬆,但難以走上正軌或獲得指引。

這些姿態並無對錯,它們是保護自我的方式,也反映了內在的想法。重要的是,家長需覺察自己慣用的姿態,並嘗試接觸姿態底層真實而脆弱的感受。

此外,謝欣惠諮商心理師也提到了一致性溝通姿態,這需要家長先釐清自己的價值觀與期待,穩定自己的情緒,然後清晰地表達真實感受和想法,而非指責孩子。

五、打開對話之門:實踐深層連結的策略

要打開與孩子的對話,家長需要放下找原因與找對錯的慣性。這並非解決問題的終極之道。更重要的是,家長應先釐清自身溝通的目的和期望,例如:是為了重新連結、親密感、了解孩子、或緩解自身焦慮。當家長能清楚表達溝通動機時,這本身就是對青少年的尊重,給予他們選擇是否溝通的權利。

以下是開啟對話與建立連結的具體策略:

  • 邀請與尊重: 練習用邀請的方式與孩子約定溝通時間,例如「明天晚上可不可以一起吃飯,很久沒聊聊了,我有些話也想跟你說,你願意嗎?」。若孩子拒絕,也要表達感謝,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願被重視和尊重。
  • 停止負面解讀: 家長應整理對孩子沉默或不表達的解讀。過度緊張並將其解讀為「出事了」或「關係出問題了」,將導致自身情緒不好,進而採取更焦急或錯誤的溝通方式。
  • 深度認識孩子: 有意識地理解孩子除了成績行為之外的興趣、喜好,以及過去的經歷。行為不能定義孩子的價值或個性特質。若認為孩子叛逆或愛報復,可能會錯過其行為背後保護自我話語權與選擇權的真實意義。
  • 誠實面對信任: 家長應誠實評估自己對孩子的信任程度。即使只信任50%,也要向孩子解釋這50%的信任來自何處,以及另外50%缺乏信任的原因。這種誠實也能鼓勵孩子對你表達信任或不信任。
  • 提取正向經驗: 當面對難題時,家長和孩子都容易陷入負面情緒。應有意識地回顧過去正向、美好的互動經驗,思考當時溝通順暢的原因 (如沒有壓力、放鬆、相信孩子)。這能增加希望感,並喚醒孩子對美好關係的記憶,促使溝通意願的擴展。
  • 根據孩子的溝通姿態調整應對: 家長可觀察孩子常用的溝通姿態,並以此調整回應方式(切勿直接給孩子貼標籤)。
    • 若孩子傾向「討好」: 多問他們的想法、感受和期待。允許他們對你生氣或表達害怕,讓能量流動,重建其保護自己和拒絕的能力。
    • 若孩子傾向「指責」: 試著同理他們內在的受傷與委屈。理解他們生氣底下深層的挫折、期待落空、努力卻失敗的痛苦。
    • 若孩子傾向「超理智」: 多關心他們的感受和期待。他們可能習慣扮演問題解決者,但內心也有孤單、害怕和不安。即使他們不承認脆弱,你的關心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
    • 若孩子傾向「打岔」: 他們可能極度缺乏安全感。此時不急著溝通,應先安頓自己,並建立家庭秩序與規律,提供可預測的安全感。從生活瑣事開始聊天,不要立即談壓力大的事情。
  • 欣賞與肯定: 無論孩子說了什麼或沒說什麼,都要練習欣賞和肯定。即使孩子拒絕,也要感謝他們的表達。若孩子保持沉默但仍願意待在你身邊,也要肯定他們的陪伴。欣賞與肯定能讓孩子感覺被接納和安撫,尤其對情緒混亂的青少年來說至關重要。

六、連結優先於合作

20250421再認識你的冰山孩子:情緒低溫、不願表達,如何打開對話.jpg

要解決任何問題,並且不使用權威或壓迫的方式,必須先確認彼此之間是否已建立連結、信任是否流動。確認是否有連結的指標包括:孩子是否信任你?你們的情感是否有流動?

有連結,才有機會談合作。 合作意味著協商與調整,例如「你需要我幫什麼忙?」、「我的原則是什麼?」、「你需要配合什麼?」。如果缺乏連結和信任,就無法順利進入後續的合作階段。

這場講座強調,親子溝通是一場持續的學習與成長旅程,父母與孩子都在其中共同學習。從自我察覺開始,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和溝通模式,才能真正打開與孩子對話的空間,建立真誠、有溫度的關係。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加入LINE【北區學習社群】,掌握最新課程資訊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

從覺察自我開始,您就能溫柔融化冰山孩子,重建親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