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長大,也陪自己成熟:親子關係的真實練習

陪孩子長大,也陪自己成熟:親子關係的真實練習

任林教育基金會中區學習中心的讀書會帶領人廖秀貞,特別與我們分享了她多年來在親子陪伴與成長上的寶貴經驗。這場分享不僅希望能帶給大家實用的育兒智慧,也期待讓更多人認識任林教育基金會的服務,並鼓勵大家一起加入讀書會,共同學習成長,為家庭注入更多愛的雞湯。

秀貞開場時提到,她的信念是「愛自己、愛家人、愛生命」,這也正是任林教育基金會一直以來所推廣的重要理念。回顧自己的育兒歷程,秀貞坦言,當年為了陪伴孩子成長,毅然決然地從職場回歸家庭,成為全職媽媽。當時,她受到一句廣播的啟發:「孩子的成長不等待。」意識到教養觀念與長輩有所不同,在先生的支持下,她決定親自帶孩子。儘管回歸家庭初期充滿挫折,直到孩子上小學後,她投入學校志工服務,才開始有所轉變。她曾說:「養孩子要用一個村莊的人一起來養!」鼓勵大家不要單打獨鬥,應該積極參與各種親子活動或共學團體。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秀貞也曾像許多父母一樣感到迷惘。她提到了任林教育基金會的書籍《孩子的心,我懂》,這本書對她幫助很大。她問現場的聽眾:「孩子的心,你懂嗎?」許多父母在成為家長之前,其實從未上過親子教育課程,都是邊做邊學。她自認在學習任林課程之前,對孩子的理解大概只有五、六分,但透過學習,現在已經能達到八、九分,因為她越來越懂孩子在想什麼。

別在無意中傷害孩子

秀貞強調,一個人的自我價值高低,往往取決於童年時父母對待他的態度與評價。她提醒我們,如果過去的成長環境不盡理想,但身為父母的我們,正是孩子們的原生家庭,我們有機會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帶領孩子走向更健康的成長。

  • 孩子的感覺最靈敏:三歲前的孩子還沒有理智,只有感覺。他們的生理需求若能在安全環境中被照顧,將有助於建立穩定的心理狀態。秀貞以極端的例子說明,如果孩子需求未被滿足(一直哭卻無人理會),他們可能變成容易放棄的孩子;若太早滿足所有需求(飯來張口),則可能影響他們未來面對挫折的能力。
  • 對待孩子要像對待鄰居:我們對自家的孩子,常因親密而較為隨便或嚴厲,反而對鄰居的孩子更客氣有禮。秀貞建議,試著把孩子當成鄰居的小孩,或許能更溫和、客觀地對待他們。
  • 專注的眼神連結:在與孩子說話時,一定要看著他們的眼睛。這不僅是一種尊重,也是一種無聲的溝通。秀貞分享自己的經驗,從小到大從未打過孩子,而是透過眼神就能讓孩子明白。當孩子犯錯或說謊時,一個眼神的交流,往往能讓他們自我收斂或說出實話。

培養孩子自尊的關鍵

真正的尊重,是能面對自己的脆弱和缺點。秀貞分享了培養孩子自尊的三個重要面向:

  • 面對自己的內在:當我們生氣時,常常會怪罪是孩子惹的禍。但秀貞提醒,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在對內在那個尚未成熟的「小小孩」生氣。學會回頭問自己:「我怎麼了?」看見並陪伴好自己內在的需求,就能減少許多情緒觸動。當我們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接納別人的不完美,包括孩子。
  • 父母的身教:培養孩子的自尊,必須從父母的「身教」做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秀貞以自己的父親為例,父親雖然忙碌,但透過他的身教,無聲地教導了他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 學會向孩子道歉:許多父母認為不需要向孩子道歉,但秀貞鼓勵我們,如果自己做錯了,一定要向孩子表達歉意。這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學到負責任的態度。秀貞也分享了她自己對孩子道歉的經驗,即使孩子長大後,她也重新和孩子和解,承認過去教養方式的不足。

溫和堅定,無條件的愛

  • 溫和的態度:孩子在幼年時期缺乏理智,全憑感受。父母溫和、關懷、尊重的態度,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成長,建立高自我價值。秀貞提到,雖然夫妻難免爭吵,但在孩子面前爭吵後,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面前和好,讓他們理解爭吵只是激烈的溝通,而非關係破裂。
  • 父母的重視與認同: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為他們存多少錢,而是父母此刻對待他們的態度、是否看重他們、是否給予認同。秀貞分享一個案例,一位先生在第一次開車載父親時,父親一句「原來你開車也開得這麼好」,簡單的認同與鼓勵,卻讓兒子感動至今。
  • 無條件的愛:這是育兒路上最難,卻也最珍貴的課題。秀貞坦言,要做到完全的「無條件的愛」非常不容易,因為父母總會對孩子有所期待。但她從在愛無礙協會擔任志工的經驗中,看到許多照顧多重障礙孩子的父母,即使孩子長大成人仍需照料,卻不求回報地付出,這讓她深刻體會到何謂「無條件的愛」。她也分享自己與哥哥的關係,從以前的責罵到現在的理解與照顧,她學會了從內心深處給予愛,不求回報,只期待對方能更好。

培養自主,肯定天賦

  •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要讓孩子有尊嚴,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自己做決定的能力,而非盲目服從。學習分辨、選擇,最終做出對大家都好的決定(你好我也好),這是一個重要的成長過程。
  • 了解天賦與速度,肯定優點、接納弱點: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使命與存在價值。我們應了解並尊重孩子的特質,肯定他們的優點,接納他們的弱點,而不是強求他們跟別人一樣聰明完美。當孩子面臨失敗或挫折時,父母的角色不是責罵,而是陪伴、支持,讓他們從中學習,長出力量。
  • 及時肯定孩子的行為:當孩子學會一件事或做對一件事時,父母要立刻給予肯定。但請注意,是讚美「行為」而非「外在」。例如,讚美孩子「你疊積木疊得真好」,而不是「你長得好可愛」。
  • 糾正行為要及時,並給予尊重:孩子犯錯時,要當下立即糾正,並給予理由解釋為何不對。若在公眾場合,則應將孩子帶到一旁私下溝通,給予孩子面子。秀貞強調,她不贊成打罵,而是透過溝通,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想法,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 建立內在天秤: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內在的衡量尺,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不會因別人的評論而否定自己。這需要時間學習,但父母適時的肯定,會是孩子建立內在價值的力量來源。
  • 以「合夥人」態度相處:孩子初次面對問題,可能會失敗或做得糟糕,但這是成長的過程。父母應像合夥人般與孩子相處,而非權威者。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是引導、鼓勵他們自己去面對與解決,而不是直接幫他們出頭。

做孩子的心靈朋友

我們是孩子的長輩,但更應該成為他們的心靈朋友。這需要父母先接納孩子,然後不斷地走進他們的心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與心連結非常重要。秀貞分享了兩個動人的故事:

  • 與小綠的單車環島:她在育幼院陪伴孩子單車環島,遇到一個小名叫「小綠」的孩子(因被棄置草地而得名)。在爬坡時小綠說騎不動想牽車,維修志工宋伯伯幫他牽車,小綠則說要從後面幫忙推車。這看似簡單的互動,卻展現了人與人之間「你幫我,我幫你」的真摯連結,讓她深受感動。
  • 與小安的捲髮:另一個孩子小安因為天生捲髮常被同學取笑,不喜歡自己的頭髮。秀貞為了讓他開心,特地去燙了同款捲髮,並告訴小安:「阿姨也燙了捲髮,跟你一樣耶!」拍了合照。一年後,當秀貞再次問小安是否喜歡自己的捲髮時,小安高興地說:「我喜歡啊,因為你跟我一樣有捲髮,我也喜歡你的捲捲髮!」這個故事深刻地說明,心與心的交流和互動,能如何影響孩子對自我接納的程度。

總之,育兒的路上,不是只有孩子在成長,父母更需要不斷地學習與調整。就像任林教育基金會的核心精神,透過「察覺」,我們能更深層地認識自己內在那個需要被好好照顧的孩子,進而解決許多困擾。這是一條漫長但充滿收穫的路,任林教育基金會誠摯邀請大家加入讀書會或相關成長團體,讓專業陪伴與同儕支持,成為您親子共學路上的最佳後盾。期待與您一同,為家庭注入更多愛的雞湯!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