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將為您深入解析一場意義非凡的講座精華,這場講座由我們的任林帶領人許豔玲主講,核心探討如何在婚姻關係中,透過覺察與表達感受,有效突破瓶頸,邁向更美好的親密關係。
許艷玲帶領人在講座中延續《共脩此生》一書的核心概念,強調溝通的本質並非單純的想法或觀念交流,而是更深層次的「感受的交流」。我們從小習慣觀察他人的臉色與情緒,卻鮮少回頭覺察自己內在的感受。例如,面對父母嚴肅的表情,我們可能只會根據外部訊息調整行為,卻忽略了自己內在因此產生的害怕或覺得表現不好的感受。
任兆璋修女(本書作者)曾說,溝通並非為了改變他人,而是「因為愛而改變自己」。這句話乍聽或許令人困惑,但它點出了關鍵:我們無法直接改變別人,只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而改變自己,是我們唯一能立即做到的事。當我們習慣於處理外在事務,如孩子的功課、家庭瑣事,卻往往忽略整理內在的焦慮、擔心或不知所措。若這些內在感受未能被真實體驗與處理,便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觀念與想法僅能觸及大腦,無法深入人心,因此缺乏推動力,也難以帶來真正的改變。溝通若只停留在爭辯對錯、講道理的層面,便無法觸及關係的核心。唯有透過感受的交流,才能推動關係的發展。修女常將感受比喻為「一批野馬」,當內心有不開心或焦慮時,我們常不自覺地透過一句話或一個行為直接表達出來,這往往在內在運作迅速,卻未被我們細緻覺察。
感受是個體對事物經驗所產生的主觀、自發性反應,它是一種力量,與我們的成長背景和經驗息息相關,也是後天學習而來。例如,在一個不習慣爭吵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可能會導致我們習慣將不舒服的感受壓抑在心裡,不願直接表達,這雖看似平靜,卻可能累積成壓抑與委屈,就像「一杯滿溢的水」或「一顆壓不住的氣球」,最終可能情緒爆炸。
感受具有推動行為的力量,即使感受可能與事實不符,但對當事人而言卻是十分真實的。例如,先生可能只是一兩次沒有準時吃到晚餐,卻脫口說出「你每天都讓我挨餓」,這句話背後累積的是未曾被表達的感受。
感受的主要功能包括:
疏導感受的方式包括「覺察、接納、體會、理解」。首先「覺察」自己的狀態,接著「接納」對方的回應,然後「體會」彼此的感受,最終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
間接疏導的方式則包括運動、寫作、音樂或呼吸練習,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平緩情緒,回到當下。此外,改變觀念也能減少消極感受、增加積極感受。正如法師所說:「轉念,就是改變的開始。」當我們拓展認知,便會發現他人的情緒或感受可能並非針對我們,而是來自其原生家庭或成長背景,從而減少負面解讀。
溝通更需要同理心和傾聽的態度。「傾聽」不僅是聽到對方的語言,更是要聽進對方的心情,從對方的表情、肢體語言中,看到其深層的渴望。舉例來說,太太對先生說:「你下班早一點回家,我一個人在家面對兩個不會說話的孩子覺得很鬱卒。」若先生能同理地回應:「待在家裡帶兩個孩子確實很不容易。」太太一天的苦悶與委屈或許就能化解,因為她的感受被理解、被接納了,而這正是關係流動的關鍵。
再次回到「溝通不是要改變別人,而是要因為愛改變自己」這句話。它的深意在於:我們無法強制他人改變,只能透過自身行為與表達,幫助他們看見自己。而「愛自己」更多時候是傾聽自己內在的需求,真實地陪伴自己的感受,無論是憂鬱、鬱悶、難過或憤怒,並接納這些所謂「負面」的情緒。當我們能足夠愛自己,並真實地向對方表達:「我內在有這樣子的感受,我渴望有人陪伴或傾聽。」透過這個過程,對方才能有所了解和回應,進而產生互動與改變。
婚姻是兩性完全成長的絕佳機會,也是兩個人在相互接納與愛的關係下牽手成長的道路。我們的人格與觀念多半受到早年生活背景的影響,婚前了解彼此固然重要,但婚後更需不斷地認識自己與對方,才能逐漸進入心有靈犀的境界。夫妻間若缺乏肯定之心,便難以相敬如賓,也難以攜手走完人生旅程。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欣賞對方,從否定走向肯定。
許豔玲帶領人也分享了自身經歷,她曾在26歲那年因弟弟驟逝而匆促步入婚姻,弟弟在婚禮前一天離開,這讓她十六、七年來都在學習如何走出悲傷,並在親子關係中先認識自己,再認識孩子。她發現,當自己學會與先生「練習吵架」,反而讓彼此「越吵越靠近,感情越好」,因為有些話語與情緒確實需要在激烈的溝通中才能真實表達,進而讓關係深化。
修女曾說,內心的情緒再強烈,只要我們學會覺察與自制,就能讓情緒朝健康成熟的方向發展,成為一個真正健全的人。人生中若沒有風浪,便無法真正感受到幸福。學會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更多地認識自己,便是走向幸福的關鍵。
任林教育基金會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機會,邀請您一同參與,透過一次次的講座與讀書會,更深地了解、認識與愛自己,並將這份愛的能量帶回家庭。我們都是關係的練習生,期待與您一同活出更真實、愉快、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