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壓力與學習:化解「玻璃心」及「我就爛」,家長助孩子找到成長節奏

1748483933496.png

講師:陳鈞揮 諮商心理師

這場講座由EPORT賦能港與任林教育基金會共同策劃的【人生再平衡】系列學習計畫,希望在幫助家長在面對親子關係變化與生活工作壓力時,共同調整內在狀態,學習專業心理學方法,以促進親子溝通、和諧家庭氛圍,並找到自身的定位。我們相信,家長具備的心理彈性與溝通能力,不僅能協助孩子成長,也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自在,迎接人生的挑戰。

現代青少年常讓家長感到困惑,他們對學習的反應,有時是「玻璃心」般脆弱,有時又是「我就爛」般地毫不在乎。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現象?又該如何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這篇文章整理了諮商心理師陳鈞揮老師在講座中的精華內容,幫助所有關心青少年的讀者,更深入地解讀他們內心的世界與行為模式。

青少年的內在世界:壓力、學習與自我認同

青少年面對壓力與學習的不同反應

過去的學習模式,可能是一張桌子、一本課本,專注於書本上的重點。然而,現代青少年生活在一個多重刺激的時代,他們的注意力容易被短影音和社群媒體快速吸引。他們習慣即時的回饋,也因此容易缺乏耐心,渴望立即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是一步一步探索。這導致他們在傳統學習上容易分心或感到無聊,因為學校的作業和大人設定的目標,相較於網路世界的刺激,顯得不那麼吸引人。當他們感到學習無趣或沒有成就感時,就可能出現拖延功課、失去動機,甚至產生「我就爛」的心態。

此外,青少年也面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感。學業表現的壓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同儕之間的比較,都讓他們感到身心俱疲。有時候,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隨心所欲,享受當下,但內心卻充滿迷茫和焦慮。他們不願意展現脆弱的一面,可能透過滑手機或沉浸在網路世界來排解現實生活的困境和壓力,這也讓家長誤以為他們只顧玩樂,沒有想過未來。

學習心態:經驗、概念、選擇與行動的循環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從「經驗」形塑「概念」,「概念」引導「選擇」,「選擇」產生「行動」,而「行動」又回過頭來創造新的「經驗」,進一步強化或修正原有的「概念」。

舉例來說,一位青少年小時候父母離異,父親從事特種行業且脾氣暴躁。他曾目睹父親徒手咬斷蟑螂的駭人舉動,從此心中形成一個「父親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存在」的概念。這個深刻的經驗,讓他學會必須聽從父親,避免犯錯。長大後,即使他有了自己的家庭,面對生活中的選擇時,他最終仍選擇回到父親身邊,從事類似高利貸的工作,而非守護自己的小家庭。他的行動驗證了過去的概念,形成一個不斷強化的循環。

因此,要調整青少年的行為和想法,僅僅口頭說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他們大腦中的「概念」是從「經驗」中形成的。光是告訴他們「那些朋友有難時會跑掉」,他們可能不相信,因為那些朋友曾給予他們金錢上的幫助。關鍵在於提供他們「不一樣的生活經驗」,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矯正性經驗」或「修復性經驗」,透過遊戲或團體活動,讓他們在新的經驗中,修正過去形成的負面概念。

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建立方式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指出,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其發展任務。對青少年來說(約12至19歲),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自我認同」。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能成為什麼?」他們同時扮演著許多角色——子女、學生、社團幹部、同儕夥伴等。如果無法順利整合這些角色,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就可能感到迷茫、混淆,甚至在生活中失去目標。

此外,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的「恆河猴實驗」也證明,除了生理需求外,溫暖和愛才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關鍵。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遠比物質或食物更為重要。這也說明了為何青少年特別在乎同儕關係和團體歸屬感,因為在家庭之外,他們也需要從同儕那裡獲得認同和歸屬感,這對他們自我認同的建立至關重要。

家長如何回應與引導:世代差異與溝通策略

理解世代差異

家長和孩子所處的世代環境截然不同。現在的青少年(Z世代或Alpha世代),從出生就接觸手機和網路,資訊獲取快速,習慣網路社群作為主要生活圈。他們不像過往世代相信「努力就一定成功」,因為他們看到很多變動和不確定性。許多人甚至覺得,透過直播或玩遊戲也能賺錢,因此不那麼看重傳統的升學和工作模式。這導致家長和孩子之間產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

家長如何有效回應與引導

面對青少年的學習困境和行為挑戰,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

  1. 停止糾正,試圖理解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避免急著指責或給予命令式的建議。試著先去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問他們:「最近有什麼讓你感興趣的事情?」或表達:「我看到你這樣做,覺得有些擔心,你的想法是什麼?」給予孩子表達的空間,並展現接納的態度,而不是直接否定。

  2. 建立非成績導向的親子對話

    雖然家長嘴上說不在意成績,但孩子通常都能感受到家長內心的真實期待。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甚至產生放棄的心態。試著將對話重點放在「今天學到了什麼?」而不是「考了幾分?」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比追求分數更為重要。

  3. 給予彈性與選擇感

    在安排學習計畫時,讓孩子參與討論,例如讓他們選擇先讀哪個科目,或什麼時候休息。給予他們自主決定的權利,能培養他們為自己負責的態度。家長可以先提出一套方案,再讓孩子調整,共同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4. 以身作則,管理科技產品使用

    如果家長要求孩子放下手機,自己卻一直使用,孩子會覺得不公平。可以嘗試設定一個「全家無手機時段」,讓大人和孩子一起投入其他活動,例如共讀、遊戲或做家務。這不僅能增加孩子的動力,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互動和連結。

  5. 創造親子共學的經驗

    多安排一些能讓親子共同參與的活動,例如一起看電影、爬山、玩密室逃脫,或是去旅行體驗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美食。這些共同的體驗能創造新的多感官經驗,幫助孩子修正概念,也能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和支持。

  6. 運用「循環式提問法」溝通

    這是一種能有效幫助家長與孩子溝通,並減少衝突的技巧。它分為三個階段:

    • 感官層次:客觀地描述你看到或聽到的事實。「我看到你手機玩到半夜。」
    • 情緒層次: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詢問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這樣,感到很擔心和焦慮。你現在的心情是什麼?」
    • 認知層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並詢問孩子的想法與期望。「我認為這樣會影響你明天的精神。你覺得呢?你希望我怎麼幫助你?或者你打算怎麼做?」

    舉例來說,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與其說「我是沒生腦子給你嗎?你怎麼不能像哥哥一樣考第一名?」,不如溫和地說:「這次考試我知道你很努力了。有什麼我可以幫忙你的嗎?」這樣的對話更能引導孩子說出心聲,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需要時間,但只要家長願意練習,就能慢慢靠近孩子,建立更和諧的親子關係。

結語

諮商心理師陳鈞揮.png

成為完美的父母並非易事,我們都有各自的限制和不足。然而,重要的是我們願意不斷學習和嘗試,努力去理解並靠近孩子。透過有效的溝通和創造共同的經驗,我們不僅能幫助青少年走過迷茫,找到自我,也能讓整個家庭在成長的節奏中,找到平衡與和諧。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加入LINE【北區學習社群】,掌握最新課程資訊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