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雞湯婚姻篇 線上講座精華整理

帶領人介紹:吳碧連
- 吳碧連帶領人是任林教育基金會讀書會資深帶領人。
- 她在人生低谷時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結緣,並透過心靈成長學習超過18年。
- 吳碧連帶領人的座右銘是:「愛是世間萬物的解藥。當你碰觸自己的內心,即使只有片刻,你也回到了家」。
本次分享旨在探討為何婚姻中常出現價值感失衡、如何看懂兩性互動模式,以及如何找回關係中的自己。
婚姻中的自我價值:核心關鍵
許多伴侶在婚姻中迷失方向,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忽略了自己。當我們一味為家庭付出、壓抑忽視內在聲音時,很容易不知不覺中就失去對自我價值的覺察。本次講座強調,這並非檢討,而是邀請您重新回到自己的核心,學習在關係中既愛別人也愛自己。
何謂自我價值?
自我價值是您內心對自己的看法。當您覺得自己值得被愛、有存在的價值時,自然會以健康的方式對待自己與他人。然而,當自我價值感低落時,我們常會透過討好、犧牲或依賴來換取愛,這在關係中是常見的衝突點。
吳碧連帶領人以自己曾為家庭主婦的經歷為例,說明在菜市場買菜時,常先考慮家人喜好而忽略自己想買的東西,這反映了當時自我價值感非常低落的狀態。她強調,當您不愛自己時,別人又如何愛您呢?討好、犧牲、依賴換來的往往不是更好的結果,有時甚至委屈都不能求全。
婚姻中常見的自我價值失衡表現:
- 總是委屈自己,配合對方:擔心做自己對方就不愛了。
- 想一直改變對方:這可能源於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不相信對方會因愛而改變。
這些行為的本質是用錯方式尋找價值感。
兩性互動模式與溝通:理解與界限
在兩性互動中,我們常受到文化與角色期待的影響。例如,女性被期待端莊、溫柔、體貼、顧家;男性則被要求堅強、負責、理性,不能流淚。在這樣的框架下,人們往往感到疲憊,情緒也得不到照顧。理解這些背後的權力價值,有助於我們有意識地選擇成為怎麼樣的伴侶。
界限與溝通:健康的婚姻關鍵
- 界限的意義:界限並非疏離或冷漠,而是一種保護愛的方式。當雙方清楚彼此的界限時,就不容易出現「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情況。在婚姻中,界限代表互相尊重彼此的不同,因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薰陶。
- 表達界限:當您感到心理或身體疲憊時,學習表達「我需要一點時間獨處」或「我現在有點累」,這不代表不愛,而是成熟的表達。
- 溝通的目的:溝通不是為了辯輸贏,而是為了彼此理解。
- 「我」訊息的運用:練習使用「我」來表達感受,例如說「我感覺我好像被你忽略了」,而不是「你都不理我」。後者容易引發對方的防衛心,導致溝通受阻。有情緒時,先冷靜、思考再溝通,避免硬溝通導致吵架。
重塑婚姻關係的四大實踐步驟
為了協助您在家庭婚姻中重建自我價值感,講座提出了四個落實於生活層面的應用方式。
第一部分:回到自己 (內在修煉)
這是內在修煉的過程,包含以下幾點:
- 提升自我價值感:當您真正肯定自己時,就不再依附對方的態度或情緒過日子,關係中的您會變得更自在,擁有更大的彈性空間,不易因對方一句話而情緒失控或受傷。
- 辨認與清理原生家庭的影響:許多婚姻中的情緒反應,來自我們成長過程的經驗。就像「煎魚去頭去尾」的故事,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行為,可能只是源於過去環境的限制。原生家庭的影響遠超我們所知,透過覺察,能幫助我們理解情緒的來源,為何特定言行會觸及我們的深層感受。
- 培養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當您知道情緒不對時,不是壓抑也不是馬上爆發,而是用溫和的言語說出來。例如,對晚歸又沒電話的伴侶,可以說「我知道你在忙,但你晚回沒事先電話,我心裡會有些擔心、焦慮、害怕」,而非直接生氣。這種「我」訊息的表達方式,能讓對方理解您的感受,同時減少其防衛心。
- 療癒內在的小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渴望被愛的內在小孩。當您有能力安撫自己的內在小孩時,對方就不會再是您情緒的唯一出口。吳碧連帶領人分享,她曾透過工作坊療癒自己不被期待出生的感受,逐步理解家庭狀況,才得以走出低谷。任林教育基金會有銀賜老師的澄心課程,是很好的工具。
第二部分:溝通 – 說出你真正的需要
溝通的重點在於疏通與引導您的感受,而非判斷或批評。
- 使用非暴力溝通技巧:將「你總是不理我」替換為「當你沒有回我訊息的時候,我感到失落,因為我需要你的理解。你可以跟我聊聊當時發生了什麼事嗎?」。這樣的表達具體清晰,傳達的是您的狀態與需求,而非責怪,同時也提供了對方回應的行動導向。吳碧連帶領人提到賴佩霞老師的非暴力溝通書籍值得參考。
- 定期關係對話:每週一次的「愛的檢視時段」,這不是吵架,而是互相聆聽,更新彼此目前的狀態。以輕鬆、甚至「廢話式」的聊天方式進行,有助於放鬆心態,更容易解析彼此狀態,增進理解。
- 建立同理心的回應習慣:當對方說「我好累」時,您可以回應「我聽見你說你很累,最近真的辛苦了,要不要先休息一下?」。這種方式能讓對方感覺情緒被接住,因為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當情緒穩定後,事情會更容易處理。
第三部分:連結的日常 – 生活習慣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改變來創造連結。
- 重拾共同活動:回想剛開始在一起時,哪些事情讓彼此開心、心動。找回那份初心,即使微小的心動,累積起來也能讓幸福感越來越豐厚。
- 創造小儀式感:例如,出門前的擁抱、晚安吻、每週一張小紙條。這些不到一分鐘的微小動作,能讓對方感到窩心,溫暖整個婚姻。創造儀式感的重點在於觀察對方喜歡什麼,例如泡一杯咖啡、買個小禮物,或參考《愛的五種語言》這本書。
- 界限清楚,彼此尊重:愛不等於侵入或要求對方所有東西都屬於您。婚姻中彼此都需要個人空間和界限,這是健康關係的表現。清晰的界限能避免誤解和爭吵。
第四部分:經營關係 – 從「你對我好」到「我們一起好」
長期的幸福關係,不是忍耐或改變對方,而是雙方願意一起變得更好。
- 從角色走向真實的關係:不只停留在「我是誰的媽媽/爸爸」等角色框架,而是重新看見彼此的獨特與渴望。
- 處理重大議題時「先理解再解決」:許多衝突並非事情難解,而是雙方立場被忽略。因此,先理解對方的看法,不急於處理事情,再共同尋找解決方法,會是更好的方式。
- 願意共同成長:可以一起看書、參加課程,甚至一起進行諮商。諮商並不代表有問題,而是重視彼此。參與任林教育基金會的讀書會或電影賞析,能讓彼此擁有共同話題、語言和頻率,創造兩人的私密時間。
結語:從對立走向信任,先愛自己才能真愛他人
婚姻中最大的誤會是:要變成對方喜歡的樣子。但真正的親密關係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一起改變我們的模式。當彼此支持,願意一起走過不確定的成長,我們就能從對立走向同行,從防備走向信任。信任的小樹苗長起來,最終會成為遮天蔽日的大樹。
因此,要先愛自己,才能真正地愛他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您值得一段不需犧牲自我,也能被愛的關係。您值得在關係中自在地表達、自在地前進。
本內容根據吳碧連帶領人在「家庭雞湯婚姻篇 線上開講」講座的分享內容整理而成。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