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好文共享
:::

  解鎖愛情卡關:從心理學帶你認識你全方位戀愛觀

練愛營:解開愛情「卡卡」的困境 - 詹昭能教授的愛情心理學洞見

04.jpg

練愛營:解開愛情「卡卡」的困境

愛情,一個從古至今永不退流行的議題,即使進入AI時代,其本質與重要性依然不減。然而,許多人在感情路上卻常常感到「卡卡」的,不論是戀愛過去式、現在進行式,還是未來式,都可能在愛情的某個關卡中感到受阻。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愛情之路如此艱辛?本次講座將借鑒社會心理學的視角,帶您深入剖析愛情中的核心問題,並提供實用的洞見與策略。

愛與被愛:人類的根本需求,卻非與生俱來

愛情不僅僅是戀愛或婚姻,它觸及了人類最根本的需求—愛與被愛。就像飢餓需要吃飯、口渴需要喝水一樣,愛與被愛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需求。然而,如何去愛人,以及如何被愛,這些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它們需要學習與修煉。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從小到大,卻鮮少有人被系統性地教導如何愛與被愛。這也正是為何許多人在感情中頻頻「出包」、面臨困擾的根本原因。

覺察:開啟愛情成長的關鍵

要突破愛情的困境,首先需要建立「有意識的生活」與「自我覺察」。這意味著我們要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細節,而非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在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建議我們「歸零」——暫時放下過去對愛情的既有想像與成見。因為個人的成見會影響我們理解與接受新觀點的能力,導致我們選擇性地聽取資訊。

正如一位精神科醫師曾說,每個人都可能親手為自己打造了一座「最嚴密的牢房」,讓我們動彈不得,例如想表白卻開不了口,或在感情中感到受限。要打破這座牢房,前提就是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此刻正在做什麼,才能啟動改變。當我們固執己見,認為自己的看法才是對的,改變就變得不可能。

全面與深入:洞察愛情的「大象」

理解愛情問題,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以管窺天」。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並深入其本質。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人只觸及大象的一部分,便誤以為那就是大象的全部。愛情也是如此,它是一個完整而龐大的「大象」。

影響愛情的內外因素:

  • 個人因素: 個體的特質、態度、行為模式等。
  • 環境因素: 所在的時空背景、社會文化、人際網絡等。

兩者之間會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感情的發展。例如,對伴侶是否真心長久的不確定感,不僅來自個人因素(例如疑慮;人格特質),也受當前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例如信任感建立困難)。

當代社會環境對愛情的影響:

  • 生活節奏快速: 使得感情基礎的建立更加困難。
  • 家庭結構變遷: 核心家庭或獨門獨戶的趨勢,導致人際互動學習機會減少,社會支持力道減弱。
  • 社會壓力巨大: 高物價、高房價、經濟壓力等,易導致人們情緒化、缺乏耐心,容易與人發生衝突。
  • 世代差異: 例如Z世代在戀愛上擁有數位便利、交通便捷、風氣開放等優勢,但也面臨功成就優先、個人主義強、缺乏價值典範、情慾流動等挑戰。
  • 好壞難辨: 在當代社會,辨別一個人的好壞更為困難,例如「恐怖情人」通常需經數月甚至半年才會展現其真面目。

人格特質:愛情的關鍵觀察指標

許多感情問題的癥結,往往源於人格的不成熟。一個30歲的人可能表現得像20歲,甚至更年輕。與人格不成熟的人談戀愛會非常辛苦。這類不成熟體現在:

  • 認知方式: 看待事物幼稚或偏頗。
  • 情感表達方式: 情緒起伏大,表達方式不恰當。
  • 行為表現方式: 行為不符年紀的穩重與責任感。

有些「恐怖情人」即是屬於人格異常的類型,他們認知方式異常、情緒起伏大、極度自我中心,甚至因愛不到而產生毀滅傾向。因此,在評估感情問題時,無論是自身的還是對方的,都應將人格成熟度作為核心切入點。然而,人格特質問題應放在心上默默衡量,萬萬不可用來直接指責對方;一方面需要專業診斷,另一方面,我們都不喜歡被指責甚或批評。

愛情問題的多元層面:

感情問題可能源自多個面向,且常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 個人層面: 自身的觀念、情緒、行為等。
  • 人際互動層面: 溝通不良、誤會等。
  • 家庭層面: 雙方家庭的背景、支持與否等。
  • 社會環境層面: 社會壓力、文化價值觀等。

此外,問題的性質也需區分:

  • 結構性問題: 難以改變,如根深蒂固的個性、經濟壓力、家庭反對等。對於這類問題,有時只能學會接受。
  • 非結構性問題: 較易解決,如透過溝通澄清誤會、資訊不對稱等。

時間維度也不容忽視。現在的感情問題,可能源自於過去的陰影,或是對未來的擔憂,而非僅限於當下。

愛情發展階段論:修煉之路

愛情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詹教授借鑒社會心理學的「愛情發展階段論」闡述其進程:

  1. 相互吸引: 始於興趣、嗜好、價值觀相似等吸引法則。
  2. 頻繁互動與自我揭露: 從陌生到熟悉,建立情感與信任,需要雙方多說內心話、分享生活背景、職場狀況等。越多的自我揭露,越能增進彼此了解與信任
  3. 彼此關切與鞏固: 情感穩定需要互相關心與支持。
  4. 外來支持: 家人、朋友的祝福與支持對感情穩定有重要作用,也能在困難時提供幫助。
  5. 衝突與管理: 感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爭吵,這並非壞事,反而是增進相互認識、了解對方底線的機會。關鍵在於學習衝突管理與有效溝通,避免關係惡化甚至結束。從不吵架的感情,反而可能流於表面,缺乏深入。

在所有這些階段中,個性(人格特質)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一個人的個性會影響其吸引力、溝通方式、處理衝突的態度等。因此,將個性作為觀察感情發展的重要指標,是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然而,個性的展現需要時間,例如「恐怖情人」的真面目,往往需要數月才能顯露。

從心理學到行動學:實踐才是硬道理

愛情心理學不僅是知識,更是一門「行動學」。光是理解理論並不足夠,必須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透過實踐來提升感情的溫度與質量。動機的強度、意志力與決心,都與愛情的成功息息相關。

如何突破常見的感情困境?

  • 找不到合適對象:
    • 避免「撿石頭症候群」: 過度設定條件,如高學歷、高收入、高顏值等,會大幅縮小尋找對象的範圍。放下過多預設條件,機會才會增加。
    • 廣泛交友、拓展人脈: 多參加活動、聚會,主動邀約,或接受親友介紹。利用「滾雪球」和「槓桿原理」快速擴展人際網絡。雖然網路交友快速,但需警惕其陷阱,實體互動更有助於建立信任感。
  • 容易「暈船」或遇到不合適的人:
    • 自我覺察「暈船」體質: 認識到自己容易「暈船」的人格特質,並學會更加小心。
    • 尋求第三方協助: 難以自我判斷時,可請身邊的朋友、家人(兄弟姊妹、父母)從旁協助踩剎車或提供客觀建議。
  • 伴侶間信任重建(如出軌記錄):
    • 時間與行動: 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時間,並透過持續的、誠實的行動來證明自己。
    • 真實呈現: 盡可能如實呈現自己的一切,讓對方看到你的真心與努力。
  • 衝突管理與溝通:
    • 深入了解衝突根源: 衝突不僅是表面問題,可能源於理性認知、情緒反應、過去陰影、家庭或環境壓力等。
    • 多做「自我揭露」: 在感情初期就盡可能地分享自己的背景、故事、職場狀況等,讓對方更了解你,即使是缺點也能被理解和原諒。這有助於避免日後因「你當初怎麼不是這樣」的認知落差而產生爭吵。

周哈里窗:看見自我與關係的盲點

114任林:愛情卡卡的!怎麼回事兒?.png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是一個理解自我與人際關係的經典模型:

  • 開放我 (Open Self): 自己清楚,他人也知道的部分。
  • 隱藏我 (Hidden Self): 自己清楚,但不願讓他人知道的部分(如過去難堪經驗、秘密)。
  • 盲目我 (Blind Self): 自己不知道,但他人(尤其是相處夠久的伴侶)卻能觀察到的部分。這常是夫妻或情侶間莫名爭吵的關鍵,因為一方否認而另一方卻清楚看見。心理諮商師常會幫助人們覺察此部分。
  • 未知我 (Unknown Self): 自己與他人都不知道的部分,屬於更深層的潛意識。

這個模型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未察覺的潛意識部分。在親密關係中,伴侶之間可能因「盲目我」而產生誤解和衝突。因此,建議在可能範圍內多做自我揭露,讓對方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包括優點和缺點,這樣才能建立更穩固、深入的關係。

結語

愛情是一門複雜且深奧的學問,需要我們一生不斷地學習與修煉。面對感情中的「卡卡」困境,不必焦急,從今天所學的洞見出發,慢慢地體會與實踐,一步步覺察自我、理解他人與環境,就能讓您的愛情之路越發順利。

📌 邀請您一起參與行動:

➡️ 加入LINE【北區學習社群】,掌握最新課程資訊

❤️ 線上捐款支持任林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