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好文共享 > 年終歲末,清點我們的情緒存摺
:::

  年終歲末,清點我們的情緒存摺

15-002.jpg

在人際關係裡,我們累積較多的資料會習慣性的冒出來,也就不是現時現地了,習慣性就是從父母親那邊學習來的行為。

──林美智《溝通分析》電子書

 

經濟學家Dr.Heise在2014年的一場論壇中提及:「在亞洲,台灣壽險保費占GDP百分比最高。」當我們以儲蓄增進安全感、降緩意外影響、或累積夢想的基金,以保險來為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家人的生活品質把關時,常常忽略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超額儲蓄的情緒和感受,影響著上述我們所關心的一切。

 

情緒的研究已成顯學,長期的抑鬱會使免疫和記憶力衰退、內分泌失調,些微的情緒身體可以自然的容納掉,就像一個房間幾天或幾週不打掃可能還過得去,可是灰塵累積一年兩年到數十年不去理會,如五十肩,情緒儲蓄在身體也會慢慢成疾。

 

當我們積蓄許多情緒,別人只稍做一件小事,或無心的一句話,我們就可能如滿滿一杯水,外面隨便加了一滴水也要溢出來。學習【活出晚年的勝境】就像我們投資健康人生的壽險,這份保單需要付出的是時間,需要我不時察覺內在的感受,不做情緒的定存。

 

情緒的定存其實也有點像父母輩給予我們的資產,因為一個人從他在胚胎時一直到差不多五歲,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和反應特別是來自父母或照顧者,或者在周邊經常出現的那些大人,他們的一些對待我的態度及相互之間的反應。

 

反應來自我們學習得來的認知,閱讀《溝通分析》的舉例,今天老闆一進來,就拿東西往我桌上扔說:「你這個案根本不能用!」體會一下我們自己的反應是什麼樣子的?嚇一跳,生氣呢?還是覺得自卑、沒面子、沮喪?這些傷害我們通常會認為是因為老闆這樣對待我,他應該尊重我,其實是我們自己原來就有這些觀念:「我寫的其實很好,是你沒眼光。」或者是「老闆他對我這樣扔東西,就是我不好。」認識「人際間,我怎麼傷害了自己」及同理「你怎麼回事」的時候,才會找出新的可能性。

 

年終歲末,提領出過去經驗的情緒和消極反應,現時現地迎向全新的一年!

 

看看電子書:《溝通分析》

聽聽任林講堂:【活出晚年的勝境3】、【活出晚年的勝境4】

◆文/ 張文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