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導師開講 > 人格養成系列
:::

  人格養成系列

消沉與輔導單元

我們每一個人的情緒的波動的時候,有時候會感覺比較低潮、容易發怒、做事情比較慢、神經質...等。在日常生活也有可能遇到低潮的情況,或者有時候對自己很不能夠接受、很失望,對人生覺得很沒有辦法的時候。別擔心,低潮與消沉是正常的反應,他正在給我們的心理一種警訊,告訴自己要小心好好地安撫低潮的情緒。

碰到這種情況時,也不要覺得丟人、不能告訴人的事情。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人生就是生老病死,走到某情況的時候,有一天總會覺得沒辦法,連蓋在身上的被單都很沈重,沒有力量去承受這個力量。所以也不要覺得好丟人,我怎變成這樣,這就是生病。生病了就是病,每 一個病就跟感冒一樣,沒有丟人,不要把它看成,最好不要講,告訴人家很沒有面子,要跟人談一談。談一談後會發現每一個人都會有如此情況,這是一個感覺,特別是靈修很深的人也會。

這是一個感受,需要去疏通和經歷,好像有種要死的感覺,覺得活不成了,連普通的做飯也沒辦法做了,本來小孩吵一吵也覺得無所謂,罵一罵也就完了,現在罵也罵不動,覺得完了,就是自己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這是一個感受。感受你通過後,會覺得更上一層樓。感受就是要去經驗,經驗後就會通過,因為身體本身有處理感受的能力,感受生病了,當我們低潮時,一點力量都沒有時,不要害怕或覺得丟人,而是跟人談一談。所以,消沈的特質跟一般的情緒低已經不同。

 

消沉與輔導(1)

消沉與輔導(2)

 

婚前輔導單元

婚姻是成長的機會,是兩個人一起攜手在人生的旅途成長。我們每天都在長大長老,可是,婚姻的重點在於個性上的成長,婚姻是一個關係,要沒有關係就要去離婚了,這關係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因為每一個人進入婚姻以後就很清楚的發現,你在童年的時候,多多少少有受到一些傷,父母親即使是很了不起的專家、心理輔導家,他還是會在無意當中傷害他的孩子,因為我們 不是很能夠懂小孩,小孩在那個時候也沒有能力能夠去處理某些事情,所以很容易被傷害。

因此兩個人進入婚姻,每個人都有一些過去的經驗,這個過去的經驗,我們都會用在我們婚姻生活裡面,所以當我們將過去經驗用在婚姻生活,很多時候因為是小時候學來的,越小學的東西越是覺得真那麼實在,而沒有想到很多事情是多面的,而不是絕對性的,可是小孩就會覺得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一個是居中的,所以我們需要去成長,然後在兩個夫妻的互動中,才能夠逐漸發現,我自己抱的某些 觀念跟態度,都需要去調整,所以這叫成長機會,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面,都學到了很多的觀念、態度,這些觀念、態度都是從父母、家人那學來的。

兩夫妻的互動中,要逐漸發現,我又用我過去我自己原生家庭裡面的習慣來評判別人,原生家庭裡面的習慣,跟過去的原則、過去的經驗來批判別人,而別人不一定都是照我想的那樣,所以這個需要在兩夫妻的互動中,逐漸去發現。在談戀愛的時候,就要逐漸去認識對方,談戀愛不是花前月下很美,而是要去了解認識對方的背景,跟自己的背景有什麼樣子的不同,了解、認識是十分的重要。婚前就是要去認識對方,他講話的態度有時候很兇,或者是怕怕的,都需要了解這是他小時候經驗的傾向,都要去認識,所以這個是婚前輔導的主要原因。

 

婚前輔導(1)

婚前輔導(2)

 

心理防衛機轉一、二

感受是過去經驗,積極或消極的反應。就是過去曾經有一個經驗,所以現在碰到類似的情況的時候, 你有一個感受產生。感受有些時候太強烈時,我們就會受不了。

假定我們碰到一個配偶每天都很大聲,我們裡面經常性就會不舒服,所以心裡面就會經常性的感覺他不重視我,久而久之,我們裡面,身體就會很自然的把這個情緒壓到裡面去了,那偶爾壓一壓,沒好沒壞,假定經常性的壓,就會壓在我們身體的某一個器官上面,那這個器官就會出事情囉,有時候壓在頭就會偏頭痛,有時候壓在胃,就會胃痛,有時候壓在關節,就有關節痛,所以就是每一個的情緒壓的地方是不同,這個就是因為每每有這樣情況,身體本身不去處理它的話,會壓出來了,那我們就是說偶爾壓一壓,沒好沒壞,假定經常性的壓起來,就會產生病痛。

以下會說明13種心理防衛機轉,分別為:外射作用、否定作用、幻想作用、潛移作用、隔離作 用、抵銷作用、補償作用、轉移作用、合理化作用、反向作用、退化作用、仿同作用、昇華作用。

心理防衛機轉(1)

心理防衛機轉(2)

個性的養成一、二

有些人父母過世了,可是對父母還是有很強烈的心情,或是十分懷念、感恩,換句話說,當年父母給我的,還在影響我,心裡還有一個小小的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片空白,需要依賴、仰賴父母的指導,要他們的保護,否則,我們會 死亡。任何事情,對我們而言都是生跟死,很嚴重的問題,需要保護、指導、安全,假定他們常常吵架,我們不知道他們在吵什麼,會驚嚇、害怕、受不了,我們需 要他們的尊重,準時給我們食物,食物等於愛,我需要有食物,才覺得安全,可以活下去,我一餓,害怕可能會死,沒有空氣,就覺得要悶死,因為我沒有任何能力,所以在童年過程裡,需要很多的照顧。   

逐漸長大後,三歲要給我肯定,當 我學會講話,媽媽會說寶貝真有本事,雖然我聽不懂本事的意義,但感覺到媽 媽很高興,給了自己一個肯定。假定在童年裡,我的父母都很忙碌,整天吵架,得到的是沒有安全感、害怕、沒有尊重、沒價值、沒有指導、挨罵,本來是要得到指 導,保護安全,尊重肯定,然後才能實現自我,發展成人,做個發揮潛力的人,但如今卻是反之,到了人生的旅途裡,我常常是會很恐懼不安,當父母離開世界了, 我依然恐懼不安,有時候還很恨他們,因為你都沒有照顧我,沒有給我安全,我很氣你們,而情緒可能會轉移到老闆或其他有權威的人,看到他們的和父母一樣。以 前經歷消極的經驗,遇到相同類似情形,恐懼不安、恨都會爆發。我們要想想心裡是否還依然恐懼、不安。

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很聰明,父母沒有無條件的關愛。無條件的關愛,是指不論小孩漂亮不漂亮,乖 不乖、男生還是女生,父母一定都愛。假定父母有了三個孩子,當老大上幼稚園,轟轟烈烈的去,等到小的跟兄姐一起卻無聲無息,沒有任何的聲音,他感覺不被重 視、沒有被尊重、沒價值,因為沒聲沒息。

我們已經感覺到不被重視,會想做到別人沒話好講,所以常常考第一,當45歲前,別人說你沒被重視,你會反駁他們說父母對我很好很重視。但,這是賺來的。因為常常考第一名,他們當然 每天要捧第一名,第一名對他們很重要,而心裡卻受傷了。假定沒考第一名的話,那我就變成賠錢貨,父母會說你給我滾、死掉最好。他們雖沒說,但能從他們的表 情讀出,成了受傷的小孩,然後

一直帶到人生旅途裡,到了45歲,才發現他存在。也許你們會說,因 為 我很聰明,他們看到我很聰明希望考第一名,繼續指導,當然沒考第一名,他們也不會餓死我們,也會保護,與你排行第五、第六是沒關係的。

然而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太聰明時,就會拼命考第一名,追求成就,不打理自己的內在,所以心裡面的 情緒,動則恆動,一直到45歲後,才開始發現,不能這欺負自己,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受傷的小 小 孩,因為父母沒有不愛我們,是我們自作聰明掐著脖子追求成就。或者長子長孫什麼都不用做,你們會供我,因為我會傳宗接代,變成沒有發展自己也受傷,動則恆 動,到婚姻生活裡,從前都不曾面對,現在卻要做,但從小已經高高在上,不可能會面對。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是怎麼受傷,我的內在小孩是個什麼樣的內在小孩。

個性的養成(1)

個性的養成(2)

成人心理、情緒生活一、二

大部份的人被父母教育,要求我們沒有情緒,要理智,理智就是照理生活而不講究情緒。常常有人問要如何無動於衷,無動於衷就是不講究情緒,中國人總覺得情緒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所以只注重理智的生活,不談情緒。

例如:同事不管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流淚,自己卻一碰就哭。能哭是好事情,可是大部分的人卻覺得這是顯現自己弱的一面,好像不可以有情緒,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教育。事實上,人必須要情緒跟理智整合,即講理也要講情緒,可是我們常常強調理智而不注重情緒,理智也必須要情緒穩定了以後,才可以理智,情緒不穩定就無法理智,有一句話為情不自禁,就是情緒控制不住,沒辦法禁止自己不衝動,因為情緒太滿,衝動就出來了。

父母,特別是要求男生不可以哭。可是,哭跟笑是身體處理情緒的方式,若不化解情緒,情緒太滿時會患病,所以必須處理情緒。父母的教育沒錯,我們當然要理智,但是不可以只講理智,要人無動於衷,壓抑情緒,例如:別人罵我一句話,我沒反應,變成大理石,你想心裡面舒服嗎?不可能舒服。我們是血肉做的人,有反應是正常的,所以不能夠無動於衷,有些人心裡很難過,也無法哭,我們身體本身就是難過了,哭一哭,心裡就痛快很多,高興了就笑一笑,假定不笑的話,壓力也很大。有一位老先生,以前在上海開了很大的沙場,很有錢,可是共產黨來了以後,都泡湯了,泡湯了以後,就到香港投靠他的兒子,兒子對他很好,丟掉錢心裡也會難過有情緒,所以他回頭想,知足的告訴自己,有這麼好的兒子,應該滿足哈哈大笑,在他大笑的時候,就心臟病發死掉。事實上他沒有化解丟掉錢的情緒,這麼一笑,裡面的整個情緒都翻出來了,心臟過多的負荷。所以,每個人要做一個先處理好情緒而理智的人,別做只求理智不顧感受的人。

成人心理、情緒生活(1)

成人心理、情緒生活(2)

自我肯定與自我親密一、二

每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對自己有一個自我的觀念,對自己的觀念。所謂「我觀」,就是剛出生的時候, 只有感受沒有理智,所以,小孩對自己的觀念,對自己的看法,完全是來自於周圍的人對他的看法,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假定父母很珍惜這個孩子,把他看得很重 要,他的『我觀』也會比較高,他覺得他是有價值的,因為被珍惜的人比珍惜的人而言,會更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能感覺到我很重要。

因此「我觀」為當時只有感受沒有理智的小孩,他就像一張白紙,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有能力的人?還是什麼樣?所以端看父母對他的態度,父 母如何看待,是很珍惜,像長子、長孫、長孫女被重視,他對自己的感覺就是我很重要。於是這個「我觀」,為在當時還沒有理智的時候,都是從別人的態度跟言行 裡,慢慢去收集來的。

當年紀很小的時候,小孩所蒐集來的東西,可能很不正確,有時候,父母親情緒很壞的時候,對小孩會重視嗎?不會。父母親不斷的再在為他們的關係吵架,因而 沒辦法重視自己的孩子。所謂重視自己的孩子是指,當年因為孩子沒有理智,而你記得準時餵奶。假定不重視,你就會忘掉,因為你的情緒很壞,或是在餵奶時毛手 毛腳,手勁很大,小孩會覺得好像來了一個敵人,沒有感覺到媽媽的存在,小孩得到的感覺就是我不重要,對自己覺得沒有價值,所以小孩的「我觀」就是自我價 值。當年他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有那些缺點、那些優點,上天給的潛能沒辦法感受到,因為當時沒有理智只有感受,他感受到周圍的人給他的態度,然後得到一個觀念。

因而,他收集到的資料可能十分不正確。他可能是個可愛很有能力的孩子,因為父母的情緒很壞,假定父母是奉子女之命結婚的,有時候會很討厭這個孩子,所 以當孩子被討厭的時候,他會覺得自己有價值的嗎?不會。所以我們來探討,在早年我們沒有理智的時候,收集的價值觀:對家中長子長孫而言,爺爺、奶奶、爸 爸、媽媽,都很重視,對不對!所以這個孩子的『我觀』是不是很高?我現在要告訴你們不一定...

自我肯定與自我親密(1)

自我肯定與自我親密(2)

孩童的心靈世界一、二

懷孕期間,嬰兒跟外界是連在一起的,他覺得外界的聲音都是自己創造的,打雷是他的聲音,媽媽的身體也是他的身體,所以嬰兒期出生到九個月階段裡,他根本不了解自己,只知道跟每一個人是混在一起的,別人跟自己是沒有分別,特別是跟母親。

小孩子一出生,只有感受沒有理智,他是天真浪漫、柔軟、可愛,有自覺性的,肚子餓了會哭,哭是在傳達訊息,與我們溝通他有未被滿足的需要,小孩沒有理智,只能用哭跟笑表達。在成長的旅程裡,當大人沒有滿足孩子足夠的需要時,他就受了傷害,受傷害後可能沒辦法發展健全的人格,所以探討小孩子人格的發展,同時也是回饋自己,檢視自己在成長過程裡受過的傷害。

利用艾瑞克森發展理論的心理社會危機──他將人格發展分成嬰兒期、幼兒期……老年期等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完成該階段的任務,假定任務沒有完成,他的發展可能會受到障礙。

所謂任務,是指發展培養某種能力,例如:嬰兒期就是學習信賴,人是否具備信心,就看父母親帶領的方式,才能樹立對自己、別人有信賴能力的一個根基。

假定這個階段父母親,尤其母親是個沒有信心、情緒很不穩的人,感受是學習來的,大人不穩定,小孩子同樣也會學習到世界是不穩、可怕的,專家甚至認為婦女在懷孕期間,心情穩定與否,已經影響胎兒。所以我們回顧自己家庭的穩定度,及父母親情緒是否穩定,雖然當時沒有理智,卻已感覺到不穩定,所以理智上沒辦法記憶,我們的沒信心、不安,在那時已經受了影響,感受在人生旅途裡一再的重演,會覺得世界是不可靠的,內在也沒有確定感。

信心就是一個確定感,確定感意謂我對未來是不清楚,可是我相信自己是可以通過,相信沒有看到的東西。中國人卻常常是,我要相信你,就要看到你已經會做,才相信,這不叫相信,而是事實。特別是小孩,他有很多東西還不會,可是大人就相信,有一天他會,這叫相信。假定父母把我從醫院帶回家,都不相信我會站立走路,可能現在還癱在床上,問題就是這麼嚴重。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從出生到九個月,或者在媽媽懷孕階段裡,自己是沒辦法掌控,可是現在我已經發現,自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是當年父母很不穩定造成的,所以這個很不穩定讓自己不肯定,內心裡有一個小小不穩定的我,就必須接受、處理它。

長大後受高等教育、有很多人生經驗的我,明白是小時候的不安,現在我已經有了人生經驗,會走過很不穩的事情,不斷地跟內在受傷小嬰兒的我,溝通、肯定, 當自己已經是為人父母,就要很清楚在懷孕或孩子出生至九個月期間,我的確很不穩,婚姻、事業還不穩,造成自己搖搖晃晃的,所以小孩子當然受傷,受傷也沒有關係,必須開始對自己有信心肯定大大的我,對未來不清楚,生活的變動隨時可能發生,可是我相信,都會通過,信心是要自己慢慢培養,所以,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任務。

孩童的心靈世界(1)

孩童的心靈世界(2)

建立協談關係一、二

 

與別人來往時,包括小孩,在跟人互動的過程裡都會衡量,對方是否重視、專注、傾聽,或者是否喜歡自己。尤其跟自己的配偶、家人、孩子,在談話的過程裡,內心裡也都在衡量。假定我們重視他,就會洗耳恭聽,反之,我們就好像沒聽到,我們跟人來往有時也會有這種感覺,我跟他講話的時他臉上沒有表情,根本無動於衷,這時候,則會不願意繼續講下去,即使繼續講也只是在敷衍,彼此好像沒辦法建立很深的關係,換句話我們希望自己跟他人建立很深的關係,就需要全神貫注的傾聽,要把他每句話都聽到裡面去,他才會感覺到我們重視他。每個人都需要把內在自我顯露在別人面前,所謂內在自我是指,我們需要有一個知心朋友,可以把內在裡面的不舒服及裡面的弱,表露在他面前,他也不嫌我弱,更會支援、了解我。

現代人都很忙,沒有機會把內在自我顯露在人面前,所以現代人的壓力很大,過去農家天黑了,大家吃飽飯就坐著聊天,這時心情有個鬆弛的機會,可是現代人大部份都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們不一定會輔導別人,可是在日常生活裡跟配偶、孩子、家人、周圍認識的人,有很多機會,需要內在自我顯露在別人面前,別人也是,假定我們能夠建立協談關係,我只要跟某人講話,他就會懂我,我就會很輕鬆,他就會很喜歡找你來談話,每個人的裡面都有一些不能告人的心情,覺得自己很弱、很不行的心情,當別人說沒有關係,我也跟你一樣,有時也覺得很弱,也覺得自己很要不得,很無奈。

聽的人就會覺得原來世界上不是我一個人會感覺自己很弱。能夠接受自己跟別人弱的人,就是能夠愛人的人,自己跟別人的弱都能夠接受並且敢說,告訴別人,我跟你一樣有時候也很無奈,我跟你一樣有時候也很不願意傷自己的孩子,可是不留心又大聲講話,傷了他,聽了如此的話,就會覺得,原來別人也會傷人,心裡會比較舒服一點,所以建立協談關係主要是要有自知知人的心情,知道自己的弱,才能夠知道別人也跟我一樣,也可以容許別人跟我一樣弱,如此才能夠推心置腹,以後他就比較願意,也敢跟我談話,覺得和人談話,不但不會批判,還會同理、了解。

當小孩告訴媽媽班上沒有人理我,這是小孩子的心情,媽媽不要跟他講理,說不可能,媽媽相信一定有人理你,不可能一整天都沒有人跟你講話,那他就沒話好講。如果媽媽回答:「是這樣嗎?那你今天一定很難過,讓媽媽看看,心裡面是不是很痛?」當小孩覺得被媽媽了解,他馬上就說:「對,好難過,不過旁邊小朋友有跟我講話。」或者有時候你可以跟他說,媽媽小時候在學校時,有時候也會感覺到別人都不理我,小孩聽了以後會認為媽媽是個大人,他也有過這個經驗,那他就舒服很多,不然他會覺得我就是那麼糟糕,世界上就我一個人都沒有人理我,有些媽媽就會說,他們不理你,你可以去找個人講講話,小孩又沒話好講了,因為他會認為媽媽覺得是我的錯,因為我沒去理別人,所以建立協談關係就是,我們不批評也不跟他講理,完全懂得他,要同理接納他,關係就是輔導者和被輔導者當中,各種感受跟態度的動態的交互作用,你了解、接納他以後,這交互作用裡面他不需要辯論、解釋,他就比較能夠進到裡面去,會覺得好像也沒有那麼糟糕,建立協談關係目的是在協助被輔導者,在環境裡作更好的適應,所以你去同理、了解他以後,他覺得被尊重,被懂,這時他就會進到裡面體會,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糟。

建立協談關係(1)

建立協談關係(2)

感覺和情緒的辨識與處理一、二

 

一般人找人談話,主要是因為他們情緒有了一些困擾,所以需要他人幫忙化解情緒,我們都清楚,每 個人都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可是當情緒阻塞時,理智、能力就受了障礙,所以我們把情緒疏導了以後就可以用內在的智慧化解。每個人內在都有自己的智慧,也 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假定能把自己的情緒處理清楚,自己能夠很清楚的碰到內在的智慧,處理問題就是很簡單的事情。

輔導不是要幫忙別人解決問題,是要進到自己的內在,瞭解自己的內在,然後跟別人談話時,能夠體會別人的內在,進到別人的內在,所以這需要不斷的操練、不斷 的練習,從我自己感受進到別人的感受。假定自己都沒辦法瞭解進到自己的感受,就很難進到別人的感受,更難帶別人走出他的情緒困擾,所以每個人都需要面對情 緒跟感受的認識和處理。

感覺是對經驗的積極或者是消極的反應,而情緒是比較更深、更廣、更強烈,通常在一定的對象,或特殊的對象身上,兩者之界線不是很分明,也不容易劃分,所以 情緒跟感覺很難分清楚,我們都會把它連在一起,把它講成是一個感受。

感覺和情緒的辨識與處理(1)

感覺和情緒的辨識與處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