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社會脈動 > 從台大學生傷害事件看台灣社會
:::

  從台大學生傷害事件看台灣社會

13.jpg

從台大學生傷害事件看台灣社會

文/王進財(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對此傷害事件,任林教育基金會為二位學生和家庭感到不捨與哀痛,任何父母都不願發生此事,呼籲社會多給雙方家人溫暖和支持,幫助他們走出傷痛。再者,如何能避免此不幸事件的再發生?當類似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已構成社會整體心理健康

我們觀察這個事件反應加害人可能有人格疾患傾向,人的性格主要來自二個層面,自我認同和自我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種種的人際關係和行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來自嬰幼兒期的父母(照顧者)的正向肯定和陪伴,形塑人的自我價值也就是自我尊重的高低,在一個尊重的環境中學會尊重自己,同時也會尊重別人。從台灣的歷史來觀察,台灣的集體潛意識裡自我認同、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都是迷失和低落的,長期壓抑和扭曲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和感受,忽視了如何塑造孩童健康人格和生命哲學素養議題,導致低自尊和人際、情緒障礙是我們社會普遍存在的議題。

因為自我認同的不足、低自尊產生種種情緒障礙,所影響的人際關係包含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伴侶關係、團體關係和社會關係,而顯現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冷漠、缺少信任、沒安全感,逃避溝通、討好/害怕衝突、內心種種恐懼,和產生依賴、強迫、報復、逃避等等不同的心理及行為。

引用德國心理學家弗里茲.李曼著作《恐懼的原型》書中所述,自我認同和人際關係的素質不足,造成內在心理焦慮與情緒,導致自我內在的恐懼而影響人的性格。

一個人成長過程與四種恐懼原型會相會:

  1. 害怕失去自己。
  2. 害怕做自己。
  3. 害怕改變和消逝。
  4. 害怕既定事實和規範。

這四股力量一但失衡會造成四種自我內在恐懼和相對應心理問題:

  1.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於是過度隱藏自我,產生分裂性格。
  2. 害怕做自己,產生依賴和憂鬱的性格。
  3. 害怕改變,無法忍受混亂或消逝,產生催促、強迫性格。
  4. 害怕既定的規律,逃避義務約束與角色規範,產生歇斯底里性格。

從這個事件中,讓我們反思和審思生命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人生快樂、家庭幸福、團體和諧、社會安定的必要基礎,事先的預防才是治本之道。呼籲政府和政黨為台灣永續發展的基本政策將此教育列入第一優先!並提醒當我們周遭的朋友有情緒障礙時,鼓勵和陪伴他找專業的心理諮商機構尋求幫助,我們常善意勸解:要放下、退一步想、過一段時間就好…是幫助不了他的,因為他已被他的情緒和性格鎖住了,接下來會發生的行為會是機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