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林教育基金會 > 社會脈動 > 選舉,一堂公民素養教育
:::

   選舉,一堂公民素養教育

 

{637757786617165920}_選舉.png

文/王進財(董事長)

2020年1月台灣的選舉,過程中文宣夾雜許多的負面訊息,並使用對立、衝突、拉攏的手段,選舉結果一定有某人某黨掌握了權力與責任,似乎一切塵埃落定,但社會是否就此安定下來、變成更好?這耗費龐大資源的選舉活動是否提升了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觀察選後,台灣世代、黨派的對立更烈,甚至家庭、朋友、團體都持續出現爭辯、冷漠的現象,我們的社會和諧出現裂痕,台灣命運被選舉活動給綑綁了。

每一項制度都有優缺點,自古以來國家制度都是不斷變革,因應世界、社會的變遷,變革是絕對必要,而選舉是一種變革的契機,可以選出賢能和有願景的人,帶來創新動能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對國民來說,選舉也是公民素養教育的一堂課,選舉帶給我們自己變革成長的歷練和進步的機會。

首先,中央選舉委員會教育社會大眾,民主和選舉的意義、目的和制度,及預防弊端措施。然後進行審核候選人的參選資格,監督選舉過程,最後公告選舉結果以符合民主制度。

社會大眾在選舉過程中即上了一堂民主素養課。社會大眾從候選人的文宣主張和候選人相關背景,新聞媒體,網路社群的中多資訊中,接收、分辨、歸納、推論、選擇。

這過程都是頭腦訊息處理的運作,簡單來說頭腦選擇的三種途徑,第一種簡單而不好費腦力的直覺判斷,不需經過特別學習的自動化思考,以過去的經驗和認知做抉擇。另一種是感受直覺型判斷,以候選人給我的感覺和感受來判斷是非對錯。第三種是經過思辨後判斷。然而同樣是思辨過程,但個人主觀認知不同,選擇的輕重緩急不同,結果也跟隨不同。

所有人都經過思考才下了選擇,但是民主素養需要的是思辨和對話的成熟度。首先對話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批評、不指責、不否定。了解每人背景不同,尊重彼此的差異,聽懂對方背後的意思,感受對方的感受,換位思考,我會如何做?表達須避免情緒語言。

接著思辨之前,需先學習分辨真假消息,何謂真消息?親身經歷,科學研究資料,政府資料。假消息則是道聽塗說,人云亦云,名人/名嘴說,聽別人說,新聞說,網路說,以偏概全,斷章取義,加油添醋轉述,以及被害恐懼心理作用。

思辨指的是對話過程中,了解彼此的目的和期待。

我聽懂對方的意見,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他的考量理由是什麼?

我認為他說的有道理/認同地方是甚麼?理由是甚麼?

我認為他說的沒有道理/不認同地方,清楚為什麼。

我覺得他的論述有疑惑/不清楚地方,想辦法澄清。

而我對於我自己認同道理的地方是甚麼?理由是什麼?

我對於我自己有不認同的地方是甚麼?理由是甚麼?

我對於自己的認知仍疑惑不清的有哪些?如何澄清。

從對話過程中,我發現彼此的差異,了解差異的原因,分辨差異原因的由來,分辨假訊息,我接受彼此差異。也發現彼此相同地方,彼此鼓勵祝福和支持。

最後選舉的結果一定是一方歡慶,一方失落。歡慶的一方必須承擔和檢視自己的選擇,服從多數,尊重少數是民主的素養;失落的一方不忘自己的初衷,不必過於悲觀,相信多數的眼光一定有可取的地方,換個立場再接再厲,努力貢獻自己力量,未來仍然有機會,當全體社會因為有你的努力而更好,不也是你的願望和期待。

每次選舉,我們民主的素養就上一次課。因為有了尊重與包容、信任與同理,以及思辨、對話的學習,家庭、朋友、社會關係從對立轉化為和諧、成熟,相信不久的未來,台灣的民主素養將是世界的典範。